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捧手的意思、捧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捧手的解釋

拱手。表示敬意。《文選·班固<東都賦>》:“捧手欲辭。” 李善 注引《孔子三朝記》:“ 孔子 受業而有疑,捧手問之,不當避席。”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南人(喪家)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 唐 張繼 《送張中丞歸使幕》詩:“滿臺簪白筆,捧手戀清輝。” 梁啟超 《複劉古愚山長書》:“﹝ 啟超 ﹞行年十七,始獲捧手於 南海 康先生 之門。”亦用以形容無所事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天啟聖聰》:“時次揆 歸德 代為政,羣賢輻輳其門。末相 山陰 ,捧手受成而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捧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拱手行禮,表示敬意。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捧手指雙手合抱于胸前,呈拱手姿勢,是古代禮儀中表達尊敬、謙遜的常見動作。與“作揖”類似,但更強調恭敬态度。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古代文獻記載

    • 《孔子三朝記》提到,孔子向老師請教時“捧手問之,不當避席”,體現師生間的禮儀。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中描述南方喪禮習俗:“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反映地域文化差異。
  2. 文學與曆史用例

    • 唐代張繼詩中“捧手戀清輝”表達對賢者的仰慕。
    • 梁啟超在書信中自述“捧手于康先生之門”,展現對師長的敬重。
    • 明代文獻記載官員議事時“捧手受成”,形容恭敬接受指令的狀态。

三、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如今“捧手”多出現在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特定禮儀研究場景中,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比喻對他人尊重或謙遜的态度。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體系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捧手的意思

捧手是指将兩手合攏,雙掌平行地向上舉起,通常用作禮節或敬意的表達動作。它是一種文化傳統,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敬意或祝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捧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扌(手部),右邊是攵(又稱“又”字旁,表示動作、行為)。

捧手總共有10筆,構成的基本筆畫順序為:橫、豎、撇、捺、捺、橫、撇、豎、豎、撇。

來源

捧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禮節和敬意表達。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捧手作為行禮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恭敬和尊重。

繁體

捧手的繁體字為「捧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捧手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研究,有些人認為古時候将捧手寫為「抱手」,表示将兩手合抱而捧舉。

例句

1. 他向前輩捧手行禮,表達了他的敬重和感謝之情。

2. 在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常常以捧手的方式向長輩緻敬。

組詞

捧手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捧手禮:以捧手的方式表示尊敬和感謝的儀式。

2. 捧手動作:指捧手的姿勢和動作。

近義詞

1. 合十:和捧手類似,是另一種表達敬意和祝福的手勢。

2. 雙手合十:将兩手合攏放在胸前,表示尊重和敬意。

反義詞

1. 伸手:與捧手形成對比,表示向别人伸出手以示求助、索取或攀附。

2. 擺手:與捧手不同,擺手是以前後左右的擺動表示拒絕、否定或告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