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 clock] 古時夜間憑漏壺表示的時刻報更,所以漏壺又叫更漏
惠遠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制器,狀如蓮花…… 唐· 李肇《國史補》
(2) 又用以指夜晚的時間
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唐· 許恽《韶州驿樓宴罷》
(1).漏壺。計時器。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故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惠遠 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製器,狀如蓮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沉,為行道之節,雖冬夏短長,雲陰月黑,亦無差也。” 元 曾瑞 《折桂令·閨怨》曲:“更漏永聲來繡枕,篆煙消寒透羅衾。” 清 李漁 《風筝誤·驚丑》:“惱既惱那斜曦當疾不疾,怕又怕這忙更漏當遲不遲。”
(2).指夜晚的時間。 唐 戎昱 《長安秋夕》詩:“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
(3).指更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銮儀衛》:“ 神武門 鐘樓,凡上駐蹕 圓明園 ,則每夕鳴鐘記更漏,上在宮日則已。”
更漏是漢語中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學意象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更漏”原指古代夜間報時工具的組合。“更”為夜間時段劃分單位,一更約兩小時,共五更;“漏”即漏壺,通過滴水計量時間。《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計時器具與報時方式的統稱”,強調其作為時間刻度工具的功能性。
古代時間制度中的角色
在唐代官制中,更漏由挈壺正專職管理,《新唐書·天文志》記載“凡候夜漏以為更點之節”,說明其作為國家時間标準的重要性。宋代《文昌雜錄》詳述漏箭刻度對應十二時辰的制度設計,印證其精密性。
文學意象延伸
該詞在詩詞中常象征深夜孤寂,如溫庭筠《更漏子》以“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構建時間流逝的意境。清代納蘭性德《金縷曲》中“疏影橫斜,紛紛涼月,更漏殘燈滅”則借更漏烘托懷舊情緒,展現詞彙的審美轉化。
“更漏”是古代計時工具與時間概念的結合體,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計時器具的别稱 指代漏壺(又稱漏刻),是古代利用水滴流動計時的裝置。通過夜間報更制度與漏壺結合,形成“更漏”的稱謂。如唐代李肇記載,僧人惠遠因山中無計時工具,發明銅制蓮花狀漏壺,成為更漏的典型應用案例。
夜間時間的代稱 因漏壺常用于劃分夜間時段(古代将一夜分為五更),逐漸衍生出指代夜晚時間的文學意象。如許恽詩句“月在南軒更漏長”,即用更漏象征漫長深夜。
器具分類與演變 漏壺主要分為兩類:
該詞在古詩詞中高頻出現,既體現古代科技智慧,又承載着“長夜難捱”“光陰流逝”等文化意象,如戎昱“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将物理計時器轉化為情感載體。
哀策貝帶杯渡備用品秉成并排蹭蹬朝晩铛鼎塍埒承蒙鉏民代遷大楷打來回鬥叟頓腹之言附骥負文咈忤公膳規括鬼力候證混飯霍然餞幕雞桑曠澹困踬袴纨攬諸老婢累形六六鱗龍母亂兒蝱蟲夢思面善謀主目前偶章旁親蟠虺紋樸鸷清易柔而不犯山牀食葚私童宿仇鎖管太陰草坦腹體己人脡祭土老帽外奸枉辔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