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挫,颠沛窘迫。 晉 锺會 《檄蜀文》:“困躓 冀 徐 之郊,制命 紹 布 之手。”《舊唐書·文苑傳下·蕭穎士》:“﹝ 蕭穎士 ﹞終以誕傲褊忿,困躓而卒。” 清 顧炎武 《顧與治詩序》:“晚值喪亂,獨身無子,迫於賦役,困躓以終。”
“困踬”(kùn zh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受挫、颠沛窘迫的境遇,常用于描述人在生活或事業中遭遇挫折、困頓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例句
現代用法
該詞承載着對人生起伏的感慨,既有文學性又具現實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與指向。
困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囗和足。囗是表示圍住、封閉的意思,足是表示腳步的意思。在筆畫上,困踬有17畫,其中囗占4畫,足占13畫。
困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困踬的古代寫法是「困㒼」,其中困表示被困住、陷入困境的意思,而㒼則表示行走、奔跑。這個古代寫法更直接地表達了困踬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困踬的寫法保持不變。所以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困踬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以下是困踬的使用例句:
1. 他遇到了一些困踬,但最後成功地克服了。
2.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踬,我們需要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
困踬組詞:困厄、困頓、困境、困苦、困惑等。
困踬的近義詞包括:困擾、困惑、困窘、困頓等。
困踬的反義詞為:順利、暢通、如魚得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