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析公 奔 晉 , 晉 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後漢書·蘇竟傳》:“ 延岑 護軍 鄧仲況 擁兵據 南陽 陰縣 為寇,而 劉歆 兄子 龔 ,為其謀主。”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記張元事》:“ 張 吳 既至 夏國 , 夏 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他捉住了謀害她的謀主,調集了告密的案卷,要為她報仇。”
“謀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釋義如下:
“謀主”指在策劃、謀劃事務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人,特指出謀劃策的核心人物。該詞強調個體在戰略決策中的關鍵作用,常見于描述曆史事件或團隊中的智囊角色。
古籍記載
其他典籍
《後漢書》《容齋三筆》等均用此詞描述出謀劃策的核心人物,如南宋張元投奔西夏後被視為“謀主”對抗宋朝。
古代語境
現代延伸
可用于形容團隊中負責策劃的核心成員,例如:“他是公司市場戰略的謀主。”
“謀主”不同于軍事将領或執行者,如《三國志》中袁紹的“謀主”田豐與“将率”顔良、文丑職能分明:前者負責制定策略,後者負責領兵作戰。
“謀主”一詞從古至今均強調策略制定的核心地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職能。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謀主》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謀劃、策劃、策略”的意思。該詞常用于形容有能力、有智謀、善于制定計劃和策略的人。
《謀主》的拆分部首為“讠”和“主”,拆分筆畫為14畫。
《謀主》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傳統和曆史背景。在古代,統治者需要有智謀、有計謀來治理國家和民衆,因此,“謀主”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有智慧、有謀略的統治者。
《謀主》的繁體字為「謀主」。
在古時候,《謀主》可以以多種形式寫作,如「謀主」、「謀主」等,但其意思和詞義保持不變。
1. 這位領導是個明智的謀主,他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策略來應對各種挑戰。
2. 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都是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謀主。
1. 謀士:指有智謀、善于策劃的人。
2. 策士:指善于制定計劃和策略的人。
反義詞主要取決于上下文,一般來說,相對于“謀主”的是“莽夫”或“莽漢”,用以形容缺乏智謀、不善于制定計劃和策略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