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哀策的意思、哀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哀策的解釋

亦作“哀冊”。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後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後,埋于陵中。《後漢書·禮儀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後。”《南史·後妃傳下·梁武丁貴嫔》:“ 普通 七年十一月庚辰,﹝貴嬪﹞薨……詔吏部郎 張纘 為哀冊文。” 唐 楊炯 《薛振行狀》:“ 孝敬 崩,詔公為哀冊。” 清 錢謙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诏賦挽詞》之二:“南郊傳累德,哀策屬何人?”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上哀下曰誄,始 魯莊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漢 李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哀策是古代用于哀悼帝王、貴族或重大儀式的文體形式,屬哀祭文類。該詞最早見于《昭明文選》,其核心含義為"哀悼之策",即用文字記錄對逝者的追思與頌德。

一、基本釋義 哀策特指刻于竹簡或書于絹帛的悼念性文書。《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文體名,用于帝王、貴族喪禮中陳述哀悼之情的策文"。其内容包含對逝者生平功績的追述及表達臣民悲怆之情。

二、曆史源流考據 據《文心雕龍·祝盟》記載,該文體形成于漢代,完善于魏晉。南朝時期,哀策的撰寫須由翰林學士執筆,并舉行焚策儀式。宋代《太平禦覽》收錄多篇典範哀策,可見其在禮制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體特征

  1. 格式規範:包含"序文-正文-結語"三部分,正文多用四言韻文
  2. 用典要求:須引用《詩經》《尚書》中的哀悼典故
  3. 書寫規制:唐代《開元禮》規定需用青簡墨書,長度不得超過三尺

四、文化意義 哀策作為禮制文獻載體,承載着古代谥法制度與祭祀文化雙重内涵。現存最早的實物為洛陽出土的西晉司馬攸哀策殘簡,其篆書筆法印證了《唐六典》記載的"策文必用古篆"制度。

(主要參考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昭明文選譯注》、文物出版社《中國古代禮制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哀策”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作為文體名稱(主流解釋)

根據的記載,這是古代用于葬禮的禮儀性韻文:

  1. 用途: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後妃生前功德的祭文,常見于皇家葬禮。
  2. 載體形式:多書寫于玉石、木竹等材質上。
  3. 儀式流程:葬禮時由太史令宣讀後,隨葬于陵墓中。
  4. 曆史記載:《後漢書·禮儀志》提到"太史令奉哀策立後",《南史》記載梁武帝曾命張纘為丁貴嫔作哀冊文。

二、作為成語(較少見解釋)

提出其作為成語的含義:

使用建議

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通常指葬禮文體。若現代語境出現,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代對象。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鮁鮁背躬編織物波痕參股慚悸顫脫産物蚩旗敕曉踳駁穿塞出門人賜床調羹大悲打業錢德洋恩普地熱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房中術翻弄諷說敷天高嚴鈎鎌俇俇貫節黑木耳幻數回老家堅決叫嚷鲸罟金聲玉服九叩禮嘞嘞落幕毛盤面巾紙敏而好學拟人破萼撲哒瓊編權棅拳服铨録權術容物三娘子燒結審定書本氣送落傞俄體望托跋委員獻呈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