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杯渡的意思、杯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杯渡的解釋

晉 宋 時僧人,不知姓名。傳說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 杯渡 為名。事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杯渡》。後因以稱僧人出行。 唐 杜甫 《題玄武禅師屋壁》詩:“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 明 黃淳耀 《李龍眠畫羅漢記》:“後世所謂高僧,猶雲錫飛杯渡,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杯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高僧以神通渡水的行為,後引申為超凡脫俗、來去無蹤的行迹。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指乘坐木杯渡越江河的佛教典故。典出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十·神異下》:晉代高僧杯渡(法號不詳)常乘一木杯渡水,輕疾如飛,世人驚異,故稱“杯渡”。後以“杯渡”代指高僧示現神通或行蹤飄忽的意象。

二、典故詳解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杯渡其人“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為號”。其行迹神秘:曾于孟津河以木杯渡水,杯行如風;又于彭城化現異術,倏忽往來。這一典故成為佛教神異事迹的代表,常見于詩文:

如蘇轼《次韻子由書清汶老》雲:“更教古渡名杯渡,要遣行人識此僧。”

三、引申義項

  1. 指代高僧行迹

    如《佩文韻府》引唐詩:“杯渡遙聞海上僧”,喻僧侶雲遊無定。

  2. 象征超脫世俗的境界

    佛教文學中常以“杯渡”暗喻破除執念、渡越煩惱之海,如“心如杯渡,不染塵波”。

  3. 地名衍生

    後世将杯渡曾涉足之地命名紀念,如香港“杯渡山”(今青山)即因其傳說得名。

四、文學象征

在古典詩詞中,“杯渡”多承載隱逸、逍遙的意象。如:

陸遊《小舟遊西泾》詩:“杯渡本非舟,瓢飲亦吾事。”

以杯渡之典,抒寫不假外物、自在超然的心境。


參考文獻

  1. 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杯渡”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來源

“杯渡”原指南北朝時期(晉宋)一位不知姓名的僧人,因其常乘木杯渡水而得名。最早見于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杯渡》,後成為僧人出行或法力高強的代稱。


二、傳說故事

據記載,杯渡僧行為奇異,神力超凡:

  1. 木杯渡水:曾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憑杯渡河,“不假風棹,輕疾如飛”。
  2. 神秘行迹:常衣衫褴褛,喜怒無常,卻能嚴冬鑿冰洗浴,甚至竊取金像後從容脫身,馬匹追趕不及。

三、文學比喻

  1. 代指僧人出行:如杜甫詩“杯渡不驚鷗”,李白“乘杯向蓬瀛”。
  2. 象征法力高強:明代小說《照世杯》用“展施杯渡”形容法術施展。

四、後世影響

“杯渡”成為佛教文化中的經典典故,常見于詩詞、小說,既體現僧人雲遊的意象,也暗含對超凡能力的想象。例如唐詩中多次以“杯渡”贊頌僧人德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高僧傳》或唐代相關詩作(如杜甫、李白)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伴當寶券鼻囪必方閉約缽帒不管不減財東長畝車囊趁熟寵習大同電察遞化豆稭亸鞚販夫驺卒扶風帳隔筆簡更人攻昧狗碰頭狗下水棺架姑嫂鴻鳥洪儒剿捕郊送郊歲靜觀默察津膩九壁眷恤開江口敞困人六書棉籽木墊裒沓掐訣氣禁親狎三海時田水晶脍稅輸水汪摅情孫郎弢光特邀提價頹荒誣玷下采淆亂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