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稱供祭祀用的鮮魚。《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孔穎達 疏:“脡,直也。祭有鮮魚,必須鮮者,煑熟則脡直。若餒,則敗碎不直。”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脡祭”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用于宗廟祭祀的新鮮魚類祭品。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字義與詞源
祭祀禮儀中的用途
文化内涵
脡祭是古代禮制中對祭品形态與品質嚴格要求的縮影,通過鮮魚這一載體,既體現物質供奉,又傳遞精神層面的莊重與規範。
《脡祭》(pinyin:tǒng jì)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通過祭祀儀式來祭掃先祖墓地或紀念神靈。
《脡祭》這個詞的部首是“⺼”(月部),它的筆畫數為11個。
《脡祭》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脡”字來源于古代記載,具體來自《左傳·昭公十四年》,表示通過祭祀來祭掃先祖墓地。而“祭”字則來源于《周禮·春官·司㻩·府祥》中的祭祀儀式,用于紀念神靈或祖先。
在繁體字中,脡祭可以寫作「痛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脡祭可以寫作「恸祭」。
每年清明節,人們會進行脡祭儀式,悼念已故的親人。
祭掃、祭拜、祭祖、祭奠
祭拜、祭祀、祭奠
祈禱、祈求、禱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