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脡祭的意思、脡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脡祭的解釋

古稱供祭祀用的鮮魚。《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孔穎達 疏:“脡,直也。祭有鮮魚,必須鮮者,煑熟則脡直。若餒,則敗碎不直。”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脡祭"是我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将祭祀用的牲肉切割成條狀進行供奉。《周禮·天官·外饔》鄭玄注明确記載"脡謂牲體之脊",特指取用動物脊骨兩側的長條肉,這種切割方式既符合禮制要求,又便于祭祀時擺放陳列。

該祭祀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載,祭祀用牲需"脡在俎,縮而祭",強調要将切成長條的牲肉整齊排列在禮器俎上,通過特定的方位擺放體現對神靈的敬意。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進一步闡釋:"脡祭者,謂直其牲體而祭",說明這種祭祀形式蘊含着古人"正直""端肅"的禮儀觀念。

從文字學角度考察,"脡"字從肉從廷,《說文解字》釋為"挺也,直而長也",生動描繪了祭祀用肉經特殊處理後呈現的形态特征。這種條狀肉既區别于整體性太牢祭祀,也有别于塊狀的脀祭,形成獨特的祭祀等級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脡祭”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用于宗廟祭祀的新鮮魚類祭品。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字義與詞源

    • “脡”本義為條狀幹肉(如《公羊傳》記載“脯四脡”),但在祭祀語境中特指鮮魚。《禮記·曲禮下》明确記載:“鮮魚曰脡祭”,孔穎達疏補充:“煑熟則脡直,若餒則敗碎不直”,強調祭品需新鮮、煮熟後形态挺直,體現對神靈的敬意。
  2. 祭祀禮儀中的用途

    • 脡祭屬于宗廟祭祀的規範之一,與“槀魚(幹魚)曰商祭”形成對比。漢代蔡邕《獨斷》進一步将脡祭歸為“牲物異於人者”,凸顯其神聖性。
  3. 文化内涵

    • 鮮魚作為祭品的選擇,既與古代物産相關,也蘊含象征意義:魚類的鮮活與挺直形态,被賦予潔淨、虔誠的寓意,符合祭祀儀式對“敬”與“誠”的核心要求。

脡祭是古代禮制中對祭品形态與品質嚴格要求的縮影,通過鮮魚這一載體,既體現物質供奉,又傳遞精神層面的莊重與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北府被禍弊落昌雄陳玄楚項打包僧調行廢後廢時附生蟲绀園苟辭鬼臉過隙故物河系後顧灰窯降顔屈體解怨凈練經屑盡境沮薄克日課職樂意醴酪靈戶祃祭滿額馬生角沒路門籍摸不着墨戲普赉牽腸債秦始皇穹谷如來佛三怨沙灘排球時點守玄甩臉子碩大黍醅竦駭送離歲口蕵蕪宿禽倘或間唐山脫俗微沒為淵驅魚燮和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