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ok familiar]∶面熟
(2) [benign]∶面容和藹可親
(1).面熟。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三折:“這個姐姐,我有些面善。”《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 王勃 聞言大驚,視之略有面善,似曾相識。”《老殘遊記》第六回:“ 老殘 見了這人,心裡想到:‘何以十分面善?我也未到 曹 屬來過,此人是在那裡見過的呢?’”
(2).面容和藹。《三國演義》第三回:“ 盧植 亦諫曰:‘ 植 素知 董卓 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 吉學霈 《一面小白旗的風波》一:“可是他呢,是一個面善嘴軟的人,明知道第三組鋤的麥不好,可又怕出面得罪人。”
面善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
指人的面容看起來親切、友善,給人以容易接近的感覺。
例:這位老人雖然初次見面,但慈眉善目,十分面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表示覺得某人容貌熟悉,但一時無法明确想起具體身份或名字。
例:地鐵上遇到一個人很面善,卻想不起在哪兒見過。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詞源演變:
“面善”由“面”(面容)與“善”(友善/熟悉)複合而成,最早見于明清白話小說,如《紅樓夢》中“見那人面善,卻想不起是誰”。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近義辨析:
權威文獻參考
“面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如下: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miàn shàn,屬于主謂式結構。
雙重含義
曆史出處
詞義拓展
部分典籍(如《老殘遊記》)進一步将“面善”引申為對人物性格的形容,指“和善易處”。
常見語境
易混淆點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文教材。
按責保不準儤賀奔走鑽營避煩鬥捷部轄布飲暢道承從忡怅儲說醋罎子大不恭刀鑷東龜封崇鋒铄拂汨丐外鞏膜炎工商戶光圈鬼抓狼嚎豁邊劍齒象谫庸揭貼進城金鎖甲就撫郡乘開懷跨刀攬貨冷暖玉遼東白鶴離世絕俗吏用癃憊羅網黴黧末耐何樸素遷居千裡燭陗陗邱茔器資麴塵室客食租衣稅首屆熟谙說則頹荒頑福銷行戲詞西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