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 clock] 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 唐· 李肇《国史补》
(2) 又用以指夜晚的时间
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唐· 许恽《韶州驿楼宴罢》
(1).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惠远 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製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元 曾瑞 《折桂令·闺怨》曲:“更漏永声来绣枕,篆烟消寒透罗衾。” 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恼既恼那斜曦当疾不疾,怕又怕这忙更漏当迟不迟。”
(2).指夜晚的时间。 唐 戎昱 《长安秋夕》诗:“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3).指更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 神武门 鐘楼,凡上驻蹕 圆明园 ,则每夕鸣鐘记更漏,上在宫日则已。”
更漏是汉语中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学意象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更漏”原指古代夜间报时工具的组合。“更”为夜间时段划分单位,一更约两小时,共五更;“漏”即漏壶,通过滴水计量时间。《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计时器具与报时方式的统称”,强调其作为时间刻度工具的功能性。
古代时间制度中的角色
在唐代官制中,更漏由挈壶正专职管理,《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凡候夜漏以为更点之节”,说明其作为国家时间标准的重要性。宋代《文昌杂录》详述漏箭刻度对应十二时辰的制度设计,印证其精密性。
文学意象延伸
该词在诗词中常象征深夜孤寂,如温庭筠《更漏子》以“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构建时间流逝的意境。清代纳兰性德《金缕曲》中“疏影横斜,纷纷凉月,更漏残灯灭”则借更漏烘托怀旧情绪,展现词汇的审美转化。
“更漏”是古代计时工具与时间概念的结合体,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计时器具的别称 指代漏壶(又称漏刻),是古代利用水滴流动计时的装置。通过夜间报更制度与漏壶结合,形成“更漏”的称谓。如唐代李肇记载,僧人惠远因山中无计时工具,发明铜制莲花状漏壶,成为更漏的典型应用案例。
夜间时间的代称 因漏壶常用于划分夜间时段(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逐渐衍生出指代夜晚时间的文学意象。如许恽诗句“月在南轩更漏长”,即用更漏象征漫长深夜。
器具分类与演变 漏壶主要分为两类:
该词在古诗词中高频出现,既体现古代科技智慧,又承载着“长夜难捱”“光阴流逝”等文化意象,如戎昱“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将物理计时器转化为情感载体。
案脉八卦白森森坂险宝铃保终北郭十友常郊错忤倒逼雕虫刻篆鼎命兜罗番阏枫鬼公干沟谿广侈姑恕邯郸鸠阖阊后夷滑坡华丝餬口护惜角本记词节威反文机骇酒龄九重闺髡截老皇历老亲娘辽边吏节乱萌鹿甒密封谋夕殴蹋旁囊偏衣求娉扫地无余傻话少不了圣洁沈黝石迳霜桧私贴外班稳当悟悔武业肖题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