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羹獻的意思、羹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羹獻的解釋

古代祭祀宗廟所用之犬。《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 鄭玄 注:“羹獻,食人之餘也。” 孔穎達 疏:“‘犬曰羹獻’者,人将所食羹餘以與犬,犬得食之肥,肥可以獻祭於鬼神,故曰羹獻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羹獻"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特指用于宗廟祭祀的犬類祭品。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明确記載了不同祭品的雅稱。根據《周禮·秋官》記載,犬在古代被視為"陽畜",具有驅邪逐疫的象征功能,因此被選作秋冬報祭的重要祭品。

在詞源構成上,"羹"指肉湯類祭品,"獻"通"犧",意為祭祀用的純色牲畜。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強調"羹獻"特指經過嚴格篩選的"肥犬",要求"毛色純而不雜,體态健而不羸",體現了古代祭祀用牲的嚴苛标準。據《說文解字》犬部釋例,這種祭犬需經三個月特殊圈養,期間喂食特制谷羹以增其肥腴,故得"羹獻"之名。

從文化功能分析,《禮記正義》指出"羹獻"承載着溝通天人的媒介作用,其選用标準與處理儀式均被納入國家典章制度。唐代孔穎達疏證特别強調,犬祭在先秦時期主要應用于"蠟祭"與"傩祭"兩大國家級祭祀活動,具有驅除災疫、祈求豐收的雙重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羹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定義

“羹獻”指古代祭祀宗廟時使用的犬。這一用法源自《禮記·曲禮下》的記載:“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

2.名稱由來

3.文化背景

在周代禮制中,祭祀用牲(動物祭品)有特定稱謂,如牛稱“一元大武”、豕稱“剛鬣”等,犬則被稱為“羹獻”,體現了古人對祭祀儀式的細緻規範。

4.文獻依據

“羹獻”是古代禮制中祭祀宗廟所用犬的專稱,其命名邏輯與喂養方式(剩羹)及祭祀功能(獻祭)直接相關,反映了周代祭祀文化的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史之亂白芝半妝北翟冰腦策蹇驢茶餘飯飽喘逆磁體笃棐放洋敷政高度計海苔河坎和睦相處闳遠回甘胡謅八扯雞蛋裡挑骨頭極忠具物矩矱克苦括籴樂而忘死留話貿財美征夢魔免喪明審明醫霓霧骈臻批削千姿萬态輕量級訖已全用日不我與絨繡上回使不的水底撈月司田私謝隨隨便便俗家逃降田婦天墟突過王士謂語無量塔無先先兒笑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