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曉醫學。《遼史·蕭胡笃傳》:“曾祖 敵魯 ,明醫。人有疾,觀其形色即知病所在。”
(2).高明的醫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書凡一卷, 金 易州 明醫 張元素 所著。”《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若請個明醫來看,或者還有救星,也不可知。”
(3). 清 末維新派提出的考試科目名。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明醫一科,以能通全體學,識萬國藥方,知中西病名證治者為及格。”
“明醫”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複合詞,其内涵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考證
“明醫”最早見于《黃帝内經》,指醫術高明、能洞察病情的醫生。元代《遼史·蕭胡笃傳》記載“明醫”為通曉醫術的醫者,能通過觀察患者形色判斷病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用此詞,如“金易州明醫張元素”。
核心含義
在中醫領域,“明醫”被視為行業标杆,需滿足三點:
“明醫”不僅是對醫術的贊譽,更包含對醫者德行與職業追求的全面要求。這一概念至今仍為中醫從業者的理想追求,與單純追求名氣的“名醫”形成鮮明對比。
《明醫》是指精通醫學,善于診治疾病的醫生。
《明醫》的部首是“匚”,總筆畫數為10畫。
《明醫》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黃帝内經》中,将其用來形容具備高超醫術的醫生。
《明醫》
在古代,漢字“醫”的寫法為“醫”,而書寫習慣有所變化,但詞義與現代相同。
他是一位真正的《明醫》,治愈了許多絕望的病人。
1. 大明醫院
2. 名醫
3. 明醫傳
1. 頂尖醫生
2. 專家
3. 著名醫師
1. 無能醫生
2. 二流醫師
3. 僞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