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日不等待我。極言應抓緊時間。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過景之速,别有參商之闊。”
“日不我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意為“時日不等待我”,強調時間流逝不可逆轉,需珍惜光陰、抓緊行動。
源自三國時期曹植的《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過景之速,别有參商之闊。”。此處以“曜靈”(太陽)喻時間飛逝,表達對光陰易逝的感慨。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提醒他人或自勉要高效利用時間。例如:
“項目期限臨近,日不我與,我們需加快進度。”
注意:個别網頁(如)誤将“日不我與”解釋為“與我無關”,此為錯誤釋義,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日不我與》一詞出自《孟子·告子上》一章,意為“日子不與我(相隔太遠了)”。在上文中,孟子用此詞來形容一些過分疏離、疏遠的人際關系,比喻由于距離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日不我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我”;它的拆分筆畫數分别是4畫和7畫。
《日不我與》一詞來源于《孟子》,是孟子以自己的言辭對抗墨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孟子用此詞來彰顯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強調建立和保持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對于個人及社會的意義。
《日不我與》是《日不我與》這個詞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古籍《康熙字典》的記載,早期的漢字寫法中,“與”字的上部分由“⺍”代替“與”字中的“一”字,表示長時間停留的狀态。
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用作詩詞或文言文的修辭手法,以下是一個例句:
“今日複有象我者,吾與之而不與彼也。” (《孟子·告子中》)
與衆不同、與世隔絕、與己同行
疏離、疏遠、隔閡
親近、和諧、溝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