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冬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占洛陽次年稱帝入長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廣大地區。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今屬甯夏)即帝位。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将郭子儀等收複長安、洛陽。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燕帝克洛陽不久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唐軍屢敗叛軍763年史朝義被迫自6*殺。曆時七年的叛亂被平息唐朝由此轉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安史之亂漢語 快速查詢。
安史之亂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重要曆史事件名詞,特指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763年)由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以下從詞義、背景及影響三方面解析: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安史之亂:唐代安祿山、史思明掀起的叛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導緻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割據加劇。
詞源:由叛軍首領姓氏“安”(安祿山)、“史”(史思明)得名,“亂”指戰亂動蕩。
此定義強調事件标志性意義,突出其作為王朝衰落分水嶺的曆史地位。
唐玄宗後期藩鎮權力膨脹,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中央軍備松弛,君臣矛盾激化,為其叛亂提供條件。
均田制瓦解導緻府兵制崩潰,邊鎮軍費占國庫大半,加劇社會失衡。《資治通鑒》載:“公私蓄積,蕩然無存”印證戰前經濟危機。
叛亂後藩鎮割據制度化,中央權威衰落。代宗設“河朔三鎮”,形成半獨立政權,開啟晚唐五代割據先例。
北方戰亂促使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據《新唐書》,江南人口增長40%,運河成為維系帝國命脈。
唐朝撤回西域駐軍,吐蕃趁機占據河西走廊,陸上絲綢之路中斷,海上貿易逐漸興起。
權威參考文獻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部分文獻未提供鍊接,可通過國家圖書館古籍庫或權威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安史之亂是唐朝曆史上由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事件,發生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曆時七年餘,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背景與起因
叛亂過程
影響與後果
安史之亂因發起者安祿山、史思明得名,又因爆發于玄宗天寶年間稱“天寶之亂”。其本質是地方軍閥與中央政權的權力争奪,反映了唐朝前期邊疆軍事化政策與中央管控失衡的深層矛盾。
安窮百榼褊阸變奏别變參伍錯綜抄略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車船陳思思晨興登隴端日輔迪跟夫翰林院歡聞變歌虎臣恢覽回軟回岩簡認較能進富吉普車拘拏句辀開莅愧艴魁解爛手吝口淪隱麥飯賣官鬻爵麥秀滿坐囊漏儲中内篇噴桶潛神氣口窮鄉僻壤去太去甚軟戰沙梁聲色并厲史抄市戶食忌師事往迹武昌魚相父陷擊校讐枭健小宋蝦胊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