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規矩法度。《楚辭·離騷》:“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王逸 注:“矩,法也;矱,於縛切,度也。” 漢 嚴忌 《哀時命》:“上同鑿枘於 伏羲 兮,下合矩矱於 虞 唐 。”《明史·選舉志一》:“時方崇尚新奇,厭薄先民矩矱。”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至 啟禎 時, 錢謙益 、 艾南英 準 北宋 之矩矱, 張溥 、 陳子龍 擷 東漢 之芳華,各樹一幟,以召學者。”
(2).定為法度,以為法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但言不能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缾管,何能矩矱?” 宋 洪邁 《<唐黃禦史公集>序》:“于時墨儒詞匠所為詩若文,鹹矩矱自然,不以彫飾為工,相與贊翊道真。”
“矩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ǔ yuē,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矩矱”由“矩”和“矱”組成,兩者均為古代測量工具:
“矩矱”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遵循傳統規範或道德準則,如“矩矱繩尺”成語(形容嚴守法度)。其核心思想是提醒人們行事需有章法,不可偏離正道。
在文學或學術領域,“矩矱”可指代典範或法式,如宋代洪邁評詩文“鹹矩矱自然”,即贊其符合傳統又不失自然。
“矩矱”是融合工具本義與抽象規範的詞彙,既體現古代智慧,也適用于當代對規則與道德的探讨。
《矩矱》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正方形的尺子。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物體或介紹一種幾何形狀。
《矩矱》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矢”(shǐ),右邊的部首是“㫃”(jí)。它總共有9個筆畫。
《矩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字演變過程。最初,它是用象形字形式寫成的,代表了一種幾何器具。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樣子。在繁體字中,它的形狀稍有不同,右邊的部首寫成了“㫗”(j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區别于現代漢字。例如,《矩矱》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化,筆劃的連接和形狀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寫字工具和技巧在多個朝代有所改變,寫字的方式也存在差異。
1. 他用矩矱測量了房間的寬度和長度。
2. 我們需要一把矩矱來繪制一個正方形的草圖。
矩形、三角矩、矩陣、鐵尺矩等。
方尺、方尺規
圓規、曲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