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苦。 宋 曾鞏 《司徒員外郎蔡公墓志銘》:“初公年十三,喪父,家貧,尤自克苦。” 魯迅 《僞自由書·從盛宣懷說到有理的壓迫》:“下文是說:‘必須克苦耐勞,加緊生産。’”
刻苦。下苦功夫鑽研。《舊唐書·儒學傳下·韋表微》:“ 表微 少時,剋苦自立。” 宋 梅堯臣 《答裴送序意》詩:“辭雖淺陋頗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克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克苦”意為刻苦,指克服困難、忍受艱辛,強調以堅韌的态度面對挑戰。該詞由“克”(克服、戰勝)和“苦”(困苦、艱辛)組成,核心是表達不畏艱難的精神。
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使用現代标準寫法“刻苦”。如需研究古籍或特定文本中的“克苦”,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含義。
克苦(kè kǔ)指的是克服艱難困苦,勇往直前,努力奮鬥的意思。克指克服,戰勝,苦指困難、痛苦。
拆分部首和筆畫:克(十日)+ 苦(苣刀)
來源:古代經典《論語·衛靈公》中有“克己複禮”一句,後來衍生出“克苦”一詞。
繁體:克苦
古時候漢字寫法:克苦
例句:他從小生活在貧困的農村,但他勤勞學習,克苦奮鬥,最終考入了大學。
組詞:克己、克制、痛苦、苦讀、克服
近義詞:堅忍、艱苦、努力
反義詞:安逸、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