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船隻離開港口經遠洋航行至國外。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 廣州 自小海至 溽州 七百裡……商船去時至 溽州 少需以訣,然後解去,謂之放洋。” ********* 《中國内亂之原因》:“﹝ 陳廉伯 ﹞所領的護照,是預備第二批軍6*火到的時候才用的,後來果然有第二批軍6*火由 歐洲 放洋。”
(2).指乘船出海。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大觀 末,( 任宗堯 )從尚書 王寧 、中書舍人 張邦昌 使 高麗 ,為上節人,至 四明 則放洋而去。不十日, 四明 忽傳副使舶壞,衆為痛之。”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龍神需舍利經文》:“ 元豐 初, 安燾 厚卿 、 陳睦 和叔 二學士,奉使三 韓 ……放洋之二日,風勢甚惡,海濤忽大洶湧,前後舟相失。”
(3).舊時指出使外國或到外國留學。 巴金 《沉落》:“你知道 雲先 今天放洋麼? 雲先 平日很用功,所以有這個報酬。” 孫犁 《澹定集·緻鐵凝信(三)》:“當他出國放洋之日,送他一部《孽海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放洋漢語 快速查詢。
“放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1. 船隻航行相關
指船隻離開港口進行遠洋航行,或乘船出海。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萍洲可談》記載商船出發時的“放洋”儀式。近代孫中山在《中國内亂之原因》中提及軍火運輸時也使用此詞。
2. 國際交流與留學
舊時指出使外國或到海外留學,常見于近現代文本。例如巴金在《沉落》中描述“雲先放洋”指其出國深造,孫犁書信中“出國放洋”也屬此類用法。
3. 引申的比喻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離開熟悉環境追求發展”,例如明代《西遊記》相關記載被解讀為離開家鄉謀生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網絡流行語中“放洋”被戲用于誇張表達(如“狂拽帥氣吊炸天”等),但非正式詞義。
提示:該詞屬于曆史色彩較濃的詞彙,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萍洲可談》《中國内亂之原因》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