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樂而忘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形容胸襟曠達,超脫世俗煩惱,達到忘懷一切的境界。拼音為lè ér wàng sǐ,注音為ㄌㄜˋ ㄦˊ ㄨㄤˋ ㄙˇ。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西漢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此句描繪隱士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态,強調精神層面的滿足超越生死之憂。
三、結構與用法
四、應用示例
例:他歸隱山林後,每日撫琴讀書,竟到了樂而忘死的境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6、8)。
“樂而忘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快樂中忘卻了死亡的存在。它體現了人們在追求快樂時的豁達心态,表示人們對于生活的積極态度和對快樂的渴望。
“樂而忘死”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樂”、“而”和“忘”,其中:
“樂而忘死”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這篇經典的儒家著作中。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中提到了這個成語,用以形容人們在樂觀向上的心态中能夠忘卻生命的短暫和死亡的陰影。
繁體的寫法為「樂而忘死」。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其中:
他熱愛音樂,尤其是鋼琴,每次彈奏時都能樂而忘死。
樂觀、快樂、忘憂、忘我
享樂忘死、快樂無邊、歡樂忘返
懼怕死亡、沉溺悲傷、念念不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