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水中撈月 ”。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
“水底撈月”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uǐ dǐ lāo yuè,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去做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最終白費力氣、徒勞無功。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意義
試圖從水底打撈月亮,而月亮隻是水中的倒影,自然無法觸及。這一意象生動地表達了“努力無果”的寓意。
引申含義
指追求虛幻或不切實際的目标,或采取錯誤方法解決問題,最終無法成功。
典故來源
出自明代王守仁的《傳習錄·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如何可得?”。此處以“水底撈月”比喻在錯誤方向上的徒勞探索。
語法結構
屬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賓語使用,感情色彩為中性,多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
“水中撈月”“海底撈月”,三者含義相近,均強調“白費力氣”。
反義詞
“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等表示高效或有效行動的成語。
該成語適用于批評不切實際的行為或警示無效策略,常見于文學、日常對話及議論文中。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需鼓勵積極行動的場合。
水底撈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水底下撈月亮,形容無法實現的事情。
它的字形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水”和“月”。其中,水為左手邊的部首,月為右手邊的部首。字形上可以看出,月是在水的上面。根據筆畫的計算,水的部首包含了4個筆畫,而月的部首包含了4個筆畫。整個字共有8個筆畫。
《水底撈月》來源于中國的傳統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愚蠢的人,他在水的底部用手去撈月亮,顯然不可能成功。這個成語因此被用來表示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或追求毫無希望的目标。
在繁體字中,水底撈月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水底撈月不同于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古代的書寫方式更加繁複,而且字形有時候也有所差異。
以下是《水底撈月》的使用示例:
1. 這個計劃就像是在水底撈月,完全不切實際。
2. 在這個惡劣的環境下,他的要求就如同在水底撈月一樣。
其他相關詞彙:
組詞:撈月、水底、水中、月亮、目标
近義詞:緣木求魚、海底撈針
反義詞:指日可待、甕中之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