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盡忠誠。《史記·李斯列傳論》:“人皆以 斯 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
"極忠"是由"極"與"忠"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語境中具有明确的倫理指向。《漢語大詞典》将"極"釋義為"頂點、最高程度"(第6卷,第128頁),"忠"則被《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赤誠無私,盡心竭力"(第7版,第1698頁)。二字複合後,"極忠"特指達到極緻的忠誠狀态,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一、倫理維度體現為道德标準的最高層級。《禮記·中庸》鄭玄注提出"盡己之謂忠"(中華書局,2015年版),這與"極忠"強調的自我奉獻精神相契合。北宋理學家程頤在《二程集》中論及"忠者,天理之極也",進一步将這種道德境界與宇宙法則相聯繫(中華書局,2004年版)。
二、實踐層面指向行為的完整性特征。《說文解字注》釋"忠"為"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特别強調"盡心曰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極忠"在實際運用中常表現為"事君盡節"(《漢書·霍光傳》)、"憂國忘家"(《後漢書·來歙傳》)等具體行為範式。
三、曆史語義發展顯示其穩定性與擴展性。自《尚書·伊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的早期記載,到清代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忠義觀(《日知錄》卷十三),該詞始終保持着核心語義的穩定性,同時在近現代語境中衍生出對事業、理想的忠誠等新内涵。
“極忠”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í zhōng,其核心含義為竭盡忠誠,指毫無保留地奉獻忠誠。以下是詳細解釋:
“極忠”強調忠誠的極緻狀态,多用于形容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對君主、國家的奉獻。需注意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文或特定表達中。
白筆般腸砭針嬖寵踩麯螬行柴蔟長途跋涉成衰穿衣鏡爨竈掉羽非論飛散肥張風飆贲信佛火複查凫繹幹支剌鸹鹿固氮告朔饩羊嗐聲跺腳漢震諕殺豪遊恒量惠教徽烈鹘鶟将功折過簡籍澆瀝結核杆菌忌恨驚潨哭廟遼歌離桡覼縷陸通暮古片甲不還匹似企慕槭槭鳅蚖阙文鋭士三壽山島說作書人歲月如流威裁下馬碑相冊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