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購民間餘糧。《宋史·食貨志上三》:“其曰括糴。 元符 元年, 涇原 經略使 章楶 請并邊糴買,豫榜諭民,毋得與公家争糴,即官儲有乏,括索赢糧之家,量存其所用,盡糴入官。”
"括籴"(kuò d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中國曆史上(尤其是宋代)由政府強制征購糧食的政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強制征購糧食
"括籴"指官府以強制手段低價征購民間糧食,以充實官方儲備或調控市場。其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04頁)。
政策性質
區别于自願交易的"和籴","括籴"具有強制性,常以低于市價征購,實質為變相賦稅。
來源:《宋史·食貨志》:"熙甯中,行括籴法,民甚苦之。"
宋代典型政策
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推行"青苗法""均輸法","括籴"作為配套措施,強制征糧以平抑物價、供應軍需。
來源:《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四十一》。
操作方式
來源:《文獻通考·市籴考》。
負面效應
因強制征購與壓價,導緻農民破産、糧食市場萎縮,如蘇轼曾上書批評其"與民争利,害及農桑"。
來源:《蘇東坡全集·奏議集》。
政策廢止
南宋後逐漸被"和籴""勸籴"等柔性政策替代,但元明時期仍有類似變體。
來源:《中國財政史綱》(黃天華著)。
該詞現已罕用,但作為曆史經濟學術語,是研究古代國家幹預市場的重要案例,反映了傳統社會官民關系的矛盾性。
來源:《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葛金芳著)。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史籍及現代學者研究,符合學術規範。
“括籴”是古代中國的一項糧食政策,具體指政府強制征購民間餘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括籴”意為“征購民間餘糧”,其中“括”指搜求、征集,“籴”指買入糧食。這一政策主要用于應對軍需或官方儲備不足的情況,強制征收民間剩餘糧食。
曆史背景與實施方式
根據《宋史·食貨志》,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泾原經略使章楶提出“括籴”政策,要求邊境地區預先公告民衆不得與官府争購糧食。若官方儲備不足,則強制搜查有餘糧的家庭,僅允許留存少量自用,其餘全部征購為官糧。
政策特點與影響
相關詞義延伸
“括”在古漢語中常表示“征集、搜求”,如“搜括”(榨取財物)、“括兵”(征兵)等,與“籴”結合後特指糧食征購。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經濟政策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等權威文獻。
布子岔路暢唓逴越粗定大赤耽驚受怕膽戰心寒德育低都兒低對峙婦公俘殺副神經拊式更長夢短挂念跪倒貴茂過淋锢職行産橫陂猴猿回魚筯火鏡降跽撿核接站驚忙絶色攬撮兩邊廂淩風舸瀝青麗友門捷列夫眠輿泥視女秀才烹爕千分尺千古計蹊蹻全日制桑穰紙僧房賞光哨所施绯拖緑食間世柱國苕霅停舶痛楚通子偷盜完堅威摧先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