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伏于宮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唐 獨孤及 《為李給事讓起複尚書右丞兼禦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誠,伏闕請命。” 宋 陸遊 《跋臨汝志》:“﹝ 歐陽澈 ﹞ 建炎 初伏闕上書,論大臣誤國。” 康有為 《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詩:“ 遼 、 臺 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車多。”
“伏阙”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伏”和“阙”構成。《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本義為“俯伏于宮阙之下”,特指古代官員或百姓直接向帝王陳情的行為。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伏”取“俯身跪拜”之義,《說文解字》釋為“司也,從人從犬,犬司人也”;“阙”指帝王居所前的門觀建築,《三輔黃圖》載“阙,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二字組合後形成政治禮儀術語。
二、曆史語境 該行為多見于重大政治事件,如《宋史·嶽飛傳》記載軍民“伏阙上書”請求抗金,《明史·楊漣傳》載天啟年間官員“伏阙泣血”彈劾魏忠賢。其程式需遵循《大明會典》規定的“詣阙陳奏”制度,屬于古代直訴制度的表現形式。
三、文化内涵 伏阙行為承載着“以民情達天聽”的政治理想,《日知錄·卷九》評其“雖涉僭越,實存忠懇”,反映了封建社會特殊的谏議文化。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術語。
“伏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伏阙”指拜伏于宮阙之下,通常指官員或百姓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或請願的行為。該詞由“伏”(跪拜)和“阙”(宮殿前的門樓,代指皇帝居所)組成,強調在宮門前以謙卑姿态表達訴求。
唐代實例
唐代官員獨孤及曾在《為李給事讓起複尚書右丞兼禦史大夫等第三表》中寫道:“臣再以微誠,伏阙請命”,表明通過伏阙方式向皇帝請命。
宋代記載
南宋陸遊在《跋臨汝志》中提到歐陽澈“建炎初伏阙上書,論大臣誤國”,反映了伏阙作為士人進谏的重要途徑。
清代事件
康有為在《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詩中描述“遼、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車多”,記錄了他聯合舉人伏阙上書反對割讓領土的曆史事件(即“公車上書”)。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
暧昧安危相易阿譽白劇白削半斤八面标挺碧脆不圖布帷禅鋒鸱枭大旅疊迹渡江耳目之欲法繩汾王幹封歌詠貫叙歸束古文經混事建軍肩披谏説焦乾驚閨金花诰九饤盤九言峻命砍營燎祡獵取厲志魯敦周彜眉斧末歲南巢鬧五魁蚍蜉輕發栖神日入十二客説起風就是雨舒散天樞桅頂侮忽吳錦蕪菁閑編仙漏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