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九句格言。指 春秋 時 鄭國 子大叔 告誡 趙簡子 的九句話。《左傳·定公四年》:“﹝ 鄭 子大叔 卒。﹞ 晉 趙簡子 為之臨,甚哀,曰:‘ 黃父 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唐 杜牧 《歸融冊贈左仆射制》:“ 太叔 九言,服以行之,終身不倦。” 清 錢謙益 《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務贈中憲大夫》:“奉九言於 太叔 ,守以終身。”
(2).用以敬稱别人的教誨。 宋 司馬光 《謝張丈置酒賜侍》:“九言聞善教,一顧得虛聲。”
(3).指一句九字的詩體。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少則三字,多則九言,各體互興,分鑣并驅。”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三言始於 晉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貴鄉公 。”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卷二三。
“九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九言”字面指由九個字組成的言辭,強調語言的精煉與深意。
九句格言
源自《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大叔(遊吉)曾向晉國趙簡子提出九條告誡,包括:
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這九條被稱為“九言”,後世常用于形容治國或處世的準則。
對他人的敬稱
在文學作品中,“九言”可代指他人的教誨。例如宋代司馬光《謝張丈置酒賜侍》中“九言聞善教”,即表示對張丈教導的敬重。
詩體形式
指一句九字的詩歌體裁,最早見于南朝蕭統《文選·序》的記載,但實際創作較少。唐代後偶有嘗試,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提到“九言起于高貴鄉公”(曹魏時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