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科舉考試時慶祝五經魁首揭榜的一種活動。《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到了填五魁的時候,那場裡辦場的委員,以至書吏衙役廚子火夫,都許買幾斤蠟燭,用釘子釘的大木盤插着,托在手裡輪流圍繞,照耀如同白晝,叫作‘鬧五魁’。”
“鬧五魁”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一種傳統慶祝活動,主要用于鄉試、會試放榜時對前五名考生的慶賀。以下為詳細解釋:
“五魁”指科舉考試中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的魁首,即每科第一名。明代科舉分五經取士,後演變為鄉試、會試前五名的代稱。“鬧五魁”特指填榜公布五魁時的慶祝儀式,因場面熱鬧而得名。
這一習俗反映了科舉時代對功名的重視,以及社會對科舉及第者的集體慶賀。其盛況在《兒女英雄傳》等文學作品中亦有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清科舉風俗,可參考《百度學術》相關研究。
鬧五魁(nào wǔ kuí)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為了取得勝利而全力奮鬥,竭盡全力争奪首位。
鬧(辶/門,8畫) 五(五,4畫) 魁(鬼/十/高,19畫)
《鬧五魁》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用來形容林沖和陸謙在梁山泊争奪首位的情景。
繁體字為「鬧五魁」。
古時候,鬧五魁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保持現代的基本結構。
1. 他為了獲得比賽冠軍,使出全身力氣,真是鬧五魁。
2. 這支球隊為了争奪聯賽冠軍,每個隊員都鬧得五魁六挫。
組詞:鬧劇、鬧市、鬧鐘
近義詞:争先恐後、争奪首位
反義詞:屈居次位、退居二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