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阙的意思、伏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阙的解释

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闕请命。” 宋 陆游 《跋临汝志》:“﹝ 欧阳澈 ﹞ 建炎 初伏闕上书,论大臣误国。” 康有为 《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 辽 、 臺 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阙”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伏”和“阙”构成。《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本义为“俯伏于宫阙之下”,特指古代官员或百姓直接向帝王陈情的行为。具体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伏”取“俯身跪拜”之义,《说文解字》释为“司也,从人从犬,犬司人也”;“阙”指帝王居所前的门观建筑,《三辅黄图》载“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二字组合后形成政治礼仪术语。

二、历史语境 该行为多见于重大政治事件,如《宋史·岳飞传》记载军民“伏阙上书”请求抗金,《明史·杨涟传》载天启年间官员“伏阙泣血”弹劾魏忠贤。其程序需遵循《大明会典》规定的“诣阙陈奏”制度,属于古代直诉制度的表现形式。

三、文化内涵 伏阙行为承载着“以民情达天听”的政治理想,《日知录·卷九》评其“虽涉僭越,实存忠恳”,反映了封建社会特殊的谏议文化。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如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伏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伏阙”指拜伏于宫阙之下,通常指官员或百姓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或请愿的行为。该词由“伏”(跪拜)和“阙”(宫殿前的门楼,代指皇帝居所)组成,强调在宫门前以谦卑姿态表达诉求。

历史背景与用例

  1. 唐代实例
    唐代官员独孤及曾在《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中写道:“臣再以微诚,伏阙请命”,表明通过伏阙方式向皇帝请命。

  2. 宋代记载
    南宋陆游在《跋临汝志》中提到欧阳澈“建炎初伏阙上书,论大臣误国”,反映了伏阙作为士人进谏的重要途径。

  3. 清代事件
    康有为在《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中描述“辽、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车多”,记录了他联合举人伏阙上书反对割让领土的历史事件(即“公车上书”)。

相关扩展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半米边务冰光布韦蚕丛路参诀船身村程搭护地丑力敌砥行断限遁迯反善逢留负乘扶来隔离恭谢豪忍黑沉黑云厚幸花纹获解教扰矜哀惊顾惊龙鲸鱼奇偶九宝镌识僚侍猎捷虐害盘琴怕事陪游钱锅子骑长鲸青幢弃远仁贤稍纵则逝生辰剩汤腊水诗胆疏觕疏解鼠壤听证同年会卫水危重蚊眉五疾无舌物殉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