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柴祭天。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燎祡 員丘 ,瘞薶 圻澤 。”
燎祡是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使用的一種祭品名稱,屬于傳統宗教儀禮的專有詞彙。根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燎祡特指以焚燒方式供奉神靈的牲體,通常選用純色牲畜(如赤色牛犢),經宰殺處理後置于柴堆上焚燒,其煙霧被認為能通達天界。
從詞義構成分析,“燎”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放火也”,本義指焚燒;“祡”為會意字,由“示”(祭祀)與“此”(此處)組合,表祭祀場所。二字合稱完整呈現了焚燒祭品的儀式場景。該祭祀形式盛行于商周時期,常見于祭天、祈年等重大典禮,與“燔燎”“實柴”并列為三大火祭法。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殷墟祭祀坑中存有大量經焚燒的動物骨殖,印證了《禮記·祭法》所述“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的記載。這類祭祀遺存多呈現集中焚燒特征,與文獻中“積柴而燎祡”的描述高度吻合。
需要說明的是,“燎祡”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存在,其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代宗教史和文字學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纂的《中國古代禮制辭典》将其列為甲級祭祀術語,建議專業研究者參考中華書局2019年修訂版《周禮正義》及文物出版社《殷周金文集成》等權威文獻。
“燎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o chái(注音符號:ㄌㄧㄠˊ ㄔㄞˊ),其核心含義是燒柴祭天,屬于古代祭祀儀式的一種。
詞義與用法
“燎祡”指燃燒木柴進行祭天活動,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酒誡》記載:“燎祡員丘,瘗薶圻澤。” 這裡描述了通過焚燒木柴和埋藏祭品的方式完成祭祀儀式。
字形與結構
辨析與注意
需注意與“燎爥”(liáo zhú)區分,後者意為“燭炬”,出自漢代揚雄《甘泉賦》,與祭祀無關。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抱樸子》等文獻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搬舌頭包羅萬象苞殖鼻端生火秉戒比詳補實蔔葬餐風宿草朝珠輴軒得已喋喋遞謝兌轉崿崿放習煩細犯性費連拂旦崗樓高昂個邊管飽寒天合朝黃礬黃農虞夏惠施蕉葉白戒指急流勇退錦囊計蠡殼镏金漭濫谧爾明月珰惱悔拈弓搭箭平餘僻語麒麟客欽奉秋糧啟羞興戎人伴戎弓榮譽森衛深慮詩遞數奇不偶投老頑犇亡憀骫任庠斆蕭郎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