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勵意志;磨練意志。《漢書·梅福傳》:“ 孝﹝武﹞皇帝 好忠諫,説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闕廷自衒鬻者不可勝數。”《新唐書·吳兢傳》:“﹝ 吳兢 ﹞少厲志,貫知經史,方直寡諧比。” 明 唐順之 《與姜編修廷善》:“世人始入仕途便思肥家,吾友厲志清脩,非義不取。” 清 姚鼐 《甯化三賢象贊》:“聞三君子,厲志海濱。口誦 朱 訓,志踐以身。”
“厲志”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詞義解釋
作為動詞,表示“激勵意志、磨練心志”。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梅福傳》,描述漢武帝時期平民為報效國家而自我激勵的狀态(如“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闕廷”),後延續至明清文獻,如《新唐書》中記載吳兢“少厲志,貫知經史”。
2. 曆史人物
清代中期有一位詩人、書畫家名為厲志(1804-1861),字駭谷,號白華山人,擅長詩書畫三藝。其山水畫和行草書法頗具明代李流芳(李檀園)的飄逸風格,晚年雙目患病仍堅持創作,著有《白華山人詩抄》。
補充說明
在現代使用中,“厲志”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态,例如“厲志清修”形容淡泊名利、專注修行的品格。
《厲志》是一個以負面形容詞為主的詞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非常兇猛、兇惡、嚴峻或威脅性極強。
《厲志》的拆分部首為廠(廠字頭)和心(從心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7。
《厲志》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根據漢字的字形、意義和用法而産生的。
《厲志》的繁體字為「厲」,在繁體字中多用于台灣和香港地區。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厲志》較為簡單,多采用筆畫較少的簡化字形。例如:“厲”字可以寫作“廠+心”、“厲+口”,而“志”字可以寫作“心+言”,等等。
1. 這場災難性的地震給全城帶來了厲志的破壞和傷亡。
2. 他一臉厲志地盯着對手,讓對方感到無法逃脫。
3. 面對厲志的挑戰,我們應該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
4. 這個電影中的反派角色充滿了厲志和陰險。
組詞:厲害、兇厲、厲嚴、厲砺、厲色。
近義詞:兇猛、嚴峻、可怕、強悍。
反義詞:溫和、和善、溫順、柔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