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節的意思、拊節的詳細解釋
拊節的解釋
擊節。節,一種古樂器,用竹編成,擊之成聲。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諂媚小人,歡笑以贊善;面從之徒,拊節以稱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俄而一伶拊節而唱。” 宋 梅堯臣 《和潘叔治六鶴圖·舞風》:“拊節餘欲助,和歌誰爾類。”
詞語分解
- 拊的解釋 拊 ǔ 拍:拊掌大笑。 古同“撫”,安撫,撫慰。 器物的柄。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拊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歸納如下:
1. 基本解釋
指“擊節”,即用手或器物敲打節奏。這裡的“節”特指古代竹制樂器,形似簸箕,通過敲擊發聲,常用于歌舞伴奏。
2. 引證與用法
- 文學場景:多用于描述歌舞或吟誦時的節奏控制。例如唐代《集異記》中“一伶拊節而唱”,描繪樂人擊節伴唱的情景。
- 情感表達:宋代梅堯臣詩句“拊節餘欲助”體現通過擊節參與互動的意境。
- 社會隱喻:晉代《抱樸子》用“拊節以稱功”暗諷阿谀者附和權貴的姿态,賦予詞彙批判色彩。
3. 現代關聯
如今“拊節”一詞已不常用,但類似行為仍存在于傳統戲曲、民樂演奏中,如戲曲演員以闆鼓擊節定調。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拊節(fǔ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手拍打着節拍。它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節(節),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音樂的節拍練習中,人們用手輕拍着節拍,從而衍生出了這個詞彙。
拊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拊節。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拊這個字曾有多種變體形式,例如手本、卧手等,但現代用法已經統一為拊。
以下是拊節的用法例句:
1. 他站在舞台上,用手拊節,為樂隊指揮。
2. 我喜歡用手拊節,幫助我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奏。
3. 這位教練在訓練中教我們拊節的技巧。
一些與拊節相關的組詞包括節拍、拊掌和擊掌。近義詞可以是敲節或拍節,反義詞可能是錯節或失節。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願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