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拊節的意思、拊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拊節的解釋

擊節。節,一種古樂器,用竹編成,擊之成聲。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諂媚小人,歡笑以贊善;面從之徒,拊節以稱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俄而一伶拊節而唱。” 宋 梅堯臣 《和潘叔治六鶴圖·舞風》:“拊節餘欲助,和歌誰爾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拊節”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由“拊”和“節”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用手輕擊節拍以應和節奏”,常見于古代文學與音樂場景中。以下為具體釋義:

  1. 分字解析

    • 拊(fǔ):《說文解字》釋為“拍也”,即輕擊、敲打的動作,如“拊掌”表示拍手。
    • 節(jié):本義為竹節,引申為節奏、節拍,或代指“節”類樂器(如鼓節、拍闆),用于控制樂曲韻律。
  2. 整體詞義

    “拊節”指通過輕拍身體部位(如大腿)或擊打樂器(如鼓、闆)來标記節奏,多用于詩歌吟誦、歌舞伴奏或儀式活動中。例如蘇轼《赤壁賦》中“扣舷而歌之,拊節以和”,描述以手擊拍、隨歌聲應情景。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體現音樂與情感的聯動。如《漢書·禮樂志》記載“拊節安歌,新聲代起”,說明其作為傳統樂舞的組成部分;《文選·陸機〈文賦〉》則以“拊節慷慨”形容激昂文字與節奏的呼應。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古文觀止》(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拊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歸納如下:

1. 基本解釋
指“擊節”,即用手或器物敲打節奏。這裡的“節”特指古代竹制樂器,形似簸箕,通過敲擊發聲,常用于歌舞伴奏。

2. 引證與用法

3. 現代關聯
如今“拊節”一詞已不常用,但類似行為仍存在于傳統戲曲、民樂演奏中,如戲曲演員以闆鼓擊節定調。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宿倍殊備言本名波扇補服采薪之患嵾嵯長戈誠志愁慕抽沙垂絕搭街坊悼念搭頭低俗端由二虎八咭芳名富貴氣告竣高莽缑氏瓜過君表荷包喝探洪澤湖畫人胡遮剌轎行積澇機棙叽哩旮旯金騣居官趷蹋快行客連莊會攣廢滿園春色昵辭前準巧遲扇骨蛇口蜂針省答時範時家勢物適賢隨時隨地駝酥韋帶無壁烏弓下官顯德小半仗邪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