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機捩 ”。1.猶機關。設有機件而能制動的器械。 晉 王嘉 《拾遺記·瀛洲》:“於地下為機棙,以測昏明,不虧弦望。” 唐 羅隱 《廣陵妖亂志》:“﹝ 呂用之 ﹞後於道院庭中刻木為鶴,大如小駟,羈轡中設機棙,人或逼之,奮然飛動。”《太平廣記》卷七五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 韓志和 ﹞善雕木為鸞鶴鳥鵲之形,置機捩于腹中,發之則飛高三二百尺。”
(2).機器。 清 王韬 《答強弱論》:“夫用兵以刀矛一變而為鎗砲……工作以器具一變而為機捩。”
“機棙”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構詞法解析。從詞素構成看,“機”本義為弩機,引申為機械、樞要;“棙”通“戾”,原指扭轉、撬動,亦見于古代器械術語。二者組合後,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兩層釋義:
器械機關:指機械裝置中控制運轉的樞紐部件,如《農政全書》所述“水轉翻車,激輪為機棙”。此處強調器械運作的核心結構,與“機括”“樞機”等詞義近。
權謀手段:引申為權術機巧,如宋人筆記《桯史》載“其性陰鸷,善用機棙制人”,此處喻指隱晦的操控方式,含貶義色彩。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代技術史或文獻學的專業領域。引用來源建議優先選擇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第6版第987頁)及古籍數字化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機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設有機件而能制動的器械”,即通過機械部件實現控制或運作的裝置,類似于現代語境中的“機關”或“機械結構”。
擴展釋義
部分文獻中也可代指“機器”,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機捩”,二者含義相同,屬于通假或異體字現象。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以确認細節,因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可能存在釋義偏差。
暗經陂辭産後熱淳曜觸器醋勁兒怠荒登春台動員令鬥豔争妍鵝黃酒翻思風雨不改雰霧浮肥根根固固龜息寒檠豪宕喝禮話茬兒洊疊機械論絶異口服曠葉暌異庫銀瘌痢頭糧秣臨到攣牽買懽馬牛幔亭夢徵泥中之對髼頭赤腳頻繁辟隱欠佳趍趍染缯染漬上升世世踏踵體相蛙吠挽掣往複望屋以食握發殿武兩榜鰞鱡縣試小拱小累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