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機捩 ”。1.猶機關。設有機件而能制動的器械。 晉 王嘉 《拾遺記·瀛洲》:“於地下為機棙,以測昏明,不虧弦望。” 唐 羅隱 《廣陵妖亂志》:“﹝ 呂用之 ﹞後於道院庭中刻木為鶴,大如小駟,羈轡中設機棙,人或逼之,奮然飛動。”《太平廣記》卷七五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 韓志和 ﹞善雕木為鸞鶴鳥鵲之形,置機捩于腹中,發之則飛高三二百尺。”
(2).機器。 清 王韬 《答強弱論》:“夫用兵以刀矛一變而為鎗砲……工作以器具一變而為機捩。”
“機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設有機件而能制動的器械”,即通過機械部件實現控制或運作的裝置,類似于現代語境中的“機關”或“機械結構”。
擴展釋義
部分文獻中也可代指“機器”,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機捩”,二者含義相同,屬于通假或異體字現象。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以确認細節,因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可能存在釋義偏差。
《機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機器運轉的聲音或振動”。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機械設備或機器工作時發出的聲音、振動等現象。
《機棙》的拆分部首是“木”,部首意為字的發音屬于木字旁。該字共由14個筆畫組成,屬于偏旁部首加字頭的複字形式。
在古代,機械設備的運轉聲和振動被描述為“機棙”之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林》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機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機棙》這個詞在古代寫作「機棘」。字形中的“棘”與現代字形的“棙”略有差異,但其發音和意義相同。
1. 這台機器工作時發出的機棙聲特别響亮。
2. 工廠裡機棙聲此起彼伏,生産氣氛熱烈。
機械、機器、棙聲、聲音、振動。
機械聲、機器聲、震動聲。
寂靜、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