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臨終。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司馬溫公 ﹞歷敍多年不為人作碑志,所辭拒者數十家,後復辭 劉原父 垂絶之託。” 明 唐順之 《松陽知縣胡君墓志銘》:“君之生也,趄趄踽踽,不能為巧;逮其卒也,垂絶之言,一何了了。”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 寳玉 病亦加,一日垂絶,忽有一僧持玉來,遂蘇,見僧復氣絶,歷噩夢而覺。”
(2).接近危亡。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海運》:“至 元順帝 時,漕河不通,始納 張士誠 之降,賴其海道貢米,以活 燕京 垂絶之命。”
“垂絕”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接近斷絕、消亡的臨界狀态。從構詞角度看,“垂”表“臨近、接近”義,如《說文解字》釋“垂”為“遠邊也”,引申為時間上的迫近;“絕”則取“斷絕、終止”義,《玉篇》注“絕”為“斷也”。二字組合後形成具有動态描述性的偏正結構,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現代學術著述。例如清代方苞在《獄中雜記》中記載“時疫作,監中垂絕者日數人”,此處生動描繪了生命瀕臨消亡的狀态。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語境中仍具表現力,如《中國語言文化史》中論及“某些方言詞彙正處在垂絕邊緣”,即指語言現象面臨消失危機。
從語義演變觀察,《漢語大詞典》标注“垂絕”屬書面語詞彙,多用于描述生命、文化、技藝等抽象事物的存續狀态。詞義色彩上帶有惋惜與警示意味,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序言強調“對垂絕的傳統技藝實施搶救性記錄”,此處既突顯緊迫性又蘊含保護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垂絕”與“瀕危”“衰微”等近義詞存在細微差異,前者更強調事物處于斷絕前最後一刻的臨界點,具有更強的時間節點特征。
“垂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清波别志》《野獲編》等古籍記載。
闆刺悲哀辨位薄相財校常闾殂隕道徑大頭巾對局度長絜短兒女仁古掾曹衚衕槐幄魂馳夢想獲濟剪捷奸商奸兇夾私即阼靈華猡猓馬郞茂選沒天理墓室貧産謙稱慊闊慊然青瑣闼輕鹢三分國三木省的生日錢沈雷石坂適應書扉水墨圖數碼相機淑旂堂事天昏地黑通妥托業徒長頑夫王爾萬事大吉惟有無源虓阚銷郁歇微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