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孫子·作戰》。指用兵弄巧立異,反而造成行動遲緩。《文選·張協<雜詩>之七》:“巧遲不足稱,拙速乃垂名。” 李周翰 注:“兵權不尚巧遲,尚拙速也。”
“巧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該詞源自《孫子·作戰》的軍事思想,指在行動中因過度追求巧妙或标新立異,反而導緻效率低下、行動遲緩。與“拙速”(簡單直接但迅速有效)形成對比,強調策略需平衡靈活性與時效性。
詞源與典故
出自《文選·張協<雜詩>之七》:“巧遲不足稱,拙速乃垂名。”李周翰注解稱“兵權不尚巧遲,尚拙速也”,說明軍事策略中更推崇迅速執行,而非因追求精巧而延誤戰機。
核心批評
該詞帶有貶義,批評因過度注重技巧、形式或複雜化手段,導緻錯失時機或效率降低的現象。例如:在決策中反複優化方案而拖延實施,可能被評價為“巧遲”。
應用場景
多用于軍事、管理或日常事務中,強調“效率優先”的重要性。現代引申為對“完美主義拖延症”的警示,提醒避免因過度設計而影響實際效果。
“巧遲”的核心矛盾在于“巧”與“遲”的權衡,主張在靈活性和時效性之間找到平衡。其思想至今仍適用于強調執行力的領域,如項目管理、危機應對等。
巧遲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代某事或某人在時間、行動等方面處理得巧妙、恰到好處的能力或狀态。
巧字的部首是工,遲字的部首是辶。巧字有4畫,遲字有7畫。
巧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的一篇《丘中有麻》:“巧言如炒金,罵辭如捶钗。”這裡的巧指的是技巧,表達能力。後來巧的含義逐漸延伸,加上遲字的含義,形成了巧遲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巧遲的寫法是巧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巧字的構造與現代有些不同。在甲骨文中,巧字是用一個象形的工具形狀作為構件,表示“技巧,巧妙”。遲字的古代寫法是辵,表示行走、耽擱之義。在金文中,巧字的構造逐漸簡化為日和力兩個部分。
1.他的思維非常巧遲,總能瞬間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她對于時間的掌控非常巧遲,總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巧妙、巧思、巧手、遲緩、遲疑、遲延
聰明、機智、靈活、機巧、敏捷
笨拙、愚笨、遲鈍、智商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