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节。节,一种古乐器,用竹编成,击之成声。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諂媚小人,欢笑以赞善;面从之徒,拊节以称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俄而一伶拊节而唱。” 宋 梅尧臣 《和潘叔治六鹤图·舞风》:“拊节余欲助,和歌谁尔类。”
“拊节”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由“拊”和“节”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用手轻击节拍以应和节奏”,常见于古代文学与音乐场景中。以下为具体释义:
分字解析
整体词义
“拊节”指通过轻拍身体部位(如大腿)或击打乐器(如鼓、板)来标记节奏,多用于诗歌吟诵、歌舞伴奏或仪式活动中。例如苏轼《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拊节以和”,描述以手击拍、随歌声应情景。
文学与历史用例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体现音乐与情感的联动。如《汉书·礼乐志》记载“拊节安歌,新声代起”,说明其作为传统乐舞的组成部分;《文选·陆机〈文赋〉》则以“拊节慷慨”形容激昂文字与节奏的呼应。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拊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归纳如下:
1. 基本解释
指“击节”,即用手或器物敲打节奏。这里的“节”特指古代竹制乐器,形似簸箕,通过敲击发声,常用于歌舞伴奏。
2. 引证与用法
3. 现代关联
如今“拊节”一词已不常用,但类似行为仍存在于传统戏曲、民乐演奏中,如戏曲演员以板鼓击节定调。
白荅鲍室被毁奔播冰淇淋碧玉篸昌濮诚心实意串联摧陷廓清酢浆草打跌道殣相枕雕摩地上茎地螾黩兵对口词二湖发梁福马林赶考骨瘦如柴骇愕合酺何足鸿庞泓颖宏恉猴头猴脑简服蹇脩界线京牧近利记识旧闻粝藿霤水鸟粪鸟纪浅浮雕敲打秋妇日征月迈入仕疏香台符太霞贪沓推及图南翼圩堤汙附吴人不识越境误身武夷君相然象魏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