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服的意思、補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服的解釋

(1). 明 清 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繡鳥,武官繡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如 明 洪武 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馬、伯用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其後補紋亦有所改易。 清 代規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服,補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間獨對,復賞給黃帶、四團龍補服、寶石頂、雙眼花翎以示尊寵。”《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鳳冠與我戴,不做大紅補服與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個紙鳳冠,不怕人笑也罷了,你還叫我去掉了是怎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卻是穿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褂上還綴着上品的錦鷄補服。” 秦牧 《長街燈語·逛東陵》:“那個文臣的補服上面,作為‘一品官’标志的仙鶴,就顯得十分清晰。”參閱《明史·輿服志三》、《清通典·禮四》。

(2). 明 清 時于品服之外,綴有隨時依景而制的補子的衣服。 阿英 《女兒節的故事》:“内廷宮嫔,舊例從初一起,就要衣鵲橋補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補服,又稱“補子”,是中國古代官服的重要特征之一,指縫綴于官員袍服前胸後背處的方形紋飾,用以區分官員的品級。其形制、圖案均有嚴格規定,是封建等級制度在服飾上的直觀體現。

一、基本形制與功能

補服為方形織物,多采用刺繡或缂絲工藝制作,通常長寬約30厘米,以禽鳥圖案标識文官品級,以猛獸圖案标識武官品級。其核心功能是“辨等威,昭品秩”,通過視覺符號明确官員身份,如文官一品飾仙鶴,武官一品飾麒麟。這一制度始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袍繡紋樣,至明清兩代形成完備體系(故宮博物院服飾研究)。

二、明清時期的定制規範

  1. 明代定制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式确立補服制度,規定:

    •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等
    • 武官:一品獅子、二品獅子、三品虎豹、四品虎豹等

      補子以深色暗花綢為底,用金線或彩絲繡制,早期前後均為完整方形(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研究)。

  2. 清代演變

    順治九年(1652年)仿明制修訂:

    • 補子改為對襟褂上的前胸後背分片式,尺寸略小
    • 紋飾調整:文官一品仍為仙鶴,新增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
    • 宗室成員用圓形補子(如親王五爪金龍),區别于官員方形(《清代服飾圖典》)。

三、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補服圖案蘊含傳統倫理觀念:

四、特殊規制與例外

主要參考來源:

  1. 故宮博物院官網服飾專題(www.dpm.org.cn
  2.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說明(www.chnmuseum.cn
  3. 《辭海》(第七版)"補服"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4. 袁仄《中國衣經》服飾制度章節,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補服”是明清時期官員服飾的重要特征,其核心是通過“補子”圖案區分官職品級。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補服又稱“補褂”“外褂”,是明清官員的官服,因前胸及後背綴有方形或圓形的“補子”而得名。補子用金線、彩絲織繡而成,文官飾飛禽,武官飾猛獸,不同品級對應不同動物。

二、形制與等級制度

  1. 補子形制

    • 明代:補子為約40-50厘米的方形,以素色紅底為主,金線織繡圖案。
    • 清代:官員用方形補子,王室成員用圓形;補服統一為石青色。
  2. 品級對應紋樣

    •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等。
    • 武官:一品麒麟(明代)或獅子(清代)、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等。

三、曆史演變

四、其他用途

補服不僅用于官員,命婦(官員妻母)的補子品級隨夫,平民婚嫁時可穿八品補服。

五、文化意義

補服制度體現了古代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通過服飾符號強化身份差異,是研究明清官制與社會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如需查看具體品級對應的完整動物紋樣,可參考《明會典》等曆史文獻或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霭峰愛緣半明半暗弊虧并頭紅不肯長跽傳箭傳為美談楚玉帶脅大題大宛馬大禹治水得失榮枯發華翻思風詠敷具貫衆瑰意奇行過律洪化紅衣大炮話巴槐蠶黃金徽奬章僭竊階坎靜簡積秀逫律爛銀盤良骥兩越離杯林扉李仁堂面脂描龍繡鳳萍合平滑秦壁青崦任持撒褲腳上牋石隍收殓收置屯慝罔知所措萬紐于違曠香包險僥骁捷細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