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喪期滿。禫,除服之祭。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中》:“自言家在此南十餘裡,夫死無兒,今服禫矣。”
“服禫”是古代喪禮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服禫”指服喪期滿後舉行的除服祭祀儀式,标志着喪期的正式結束。其中“服”指服喪,“禫”為除服之祭。這一儀式後,生者恢複日常生活,不再受喪期禮儀約束。
時間周期
根據傳統禮制,父母去世後需服喪二十七個月(約兩年三個月),稱為“三年之喪”。服禫儀式通常在第二十七個月末舉行,但不同文獻對具體時長存在差異(如二十五或二十七個月)。
儀式意義
“禫祭”是喪禮的最後環節,屬于“吉祭”範疇,象征從哀痛過渡到正常生活。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某寡婦在“服禫”後自稱喪期已滿,可重新參與社會活動。
文化背景
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以孝為本”的倫理觀念,通過嚴格的時間規定和祭祀程式,強化家族紐帶與社會秩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軌或曆史演變,可查閱《儀禮》《禮記》等典籍,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服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示”和“罒”三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服(3畫)、示(5畫)和罒(5畫)。這個詞源于古代,用來描述一種宴會禮儀。
“服禫”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伯》一書中。在古代,禫是一種宴會儀式,由貴族世家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舉行。這種宴會舉行之前,主人會準備一些儀式,包括祭祀和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禫有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和團結感。
“服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服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些不同。以“服禫”為例,它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服禫」。字形相對于現在的寫法可能有些許變化,但整體意思并無差别。
1. 在古代,貴族世家會定期舉行服禫儀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2. 參加李家的服禫宴會,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家庭的凝聚力。
3. 研究古代的服禫儀式有助于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和傳統。
組詞中包含了“服禫”的相關意義和概念,如:
1. 服食:指進食。
2. 服氣:意為心服口服、深信不疑。
3. 罒禁:古代法令中的一種約束或禁令。
與“服禫”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祭祀:指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或祖先祈禱或表達敬意。
2. 信仰:表示對某種宗教、哲學或思想的堅信和信賴。
與“服禫”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貪婪:表示貪得無厭,不滿足。
2. 忽悠:表示欺騙、蒙蔽他人。
以上是對“服禫”的意思、部首和筆畫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詳細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