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六舞”之一。相傳本為 夏禹 時代的樂舞。
(2).指夏季。《管子·輕重乙》:“夫歲有四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漢書·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3).古國名。音譯 巴克特裡亞(Bactria) ,也叫 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 。我國 漢 代稱之為 大夏 。《史記·大宛列傳》:“ 大夏 在 大宛 西南二千餘裡 嬀水 南。”《魏書》稱作 吐呼羅 ,《隋書》、《北史》、《大唐西域記》、《舊唐書》皆作 吐火羅 。為 大月氏 所滅。在今 ********* 北部一帶。
(4).古城門名。在 洛陽 , 魏明帝 所造。《文選·潘嶽<河陽縣作>詩》:“ 大夏 緬無覿,崇 芒 鬱嵯峨。” 李善 注:“ 陸機 《洛陽記》曰: 大夏門 , 魏明帝 所造,有三層,高百尺…… 郭緣生 《述征記》曰: 北芒 ,去 大夏門 不盈一裡。”
(5).國號。 東晉 十六國之一。 匈奴 族 赫連勃勃 所建,也稱 夏 ,為 吐谷渾 所滅。
(6).國號。 隋 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窦建德 稱王後,國號稱 大夏 。
(7).國號。 宋 時 黨項 族 李元昊 國號亦稱 大夏 ,史稱 西夏 ,為 蒙古 成吉思汗 所滅。
(8).大廈。 漢 張衡 《西京賦》:“正殿路寝,用朝羣辟,大夏耽耽,九戶開闢。”《文選·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接武茅茨,涼過大夏。” 李善 注:“《淮南子》曰:‘大夏增加,拟於 崑崙 。’” 高誘 注:“大夏,大屋也。”
“大夏”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禮樂制度
指周代“六舞”之一,相傳源自夏禹時期的樂舞,用于祭祀山川。這種樂舞體現了早期華夏文明對自然崇拜與禮制規範的雙重表達。
季節别稱
在古籍中代指夏季,如《管子·輕重乙》載“大夏且至”,《漢書》用“陽常居大夏”對應陰陽學說中的季節屬性。
中亞古國
漢代對希臘化王國巴克特裡亞(今阿富汗北部)的稱謂。張骞出使西域時記錄此地為“大夏”,該地區曾是希臘文化與遊牧文明交融的重要樞紐。
政權國號
夏朝代稱
特指中國首個世襲王朝夏朝(約前2070-前1600年),二裡頭遺址考古發現印證其存在:
語義辨析:當涉及建築(如洛陽大夏門)或現代機構(如“大夏大學”)時,多取“華夏”引申義,與曆史名詞需作區分。更多完整信息可查閱《史記·大宛列傳》《尚書》等典籍。
《大夏》的拆分部首是“夕”和“夏”,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6畫。
《大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特指位于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夏朝。而繁體字形為「大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大夏》也有古時候的寫法。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銘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可能有所變化。
1. 大夏時期,農作物豐收,人民生活富裕。
2. 我喜歡大夏,因為那是遊泳的最佳季節。
夏日、夏天、夏季、大國、大氣、大城、大陸、大道、大廈、大山。
夏朝、夏日、暑季、夏日陽光。
冬天、冬季、寒季、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