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而謹慎。 漢 蔡邕 《朱公叔鼎銘》:“虔恪機任,守死善道。”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詞》:“恐乖彜法,更積過尤,唯夙夜在公,敢忘虔恪!” 明 李贽 《禮誦<藥師經>畢告文》:“誦經方至兩部,我喘病即減九分……此非佛力,我安能然?雖諷經衆僧虔恪無比,實 藥王菩薩 憐憫重深。”
“虔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kè,表示恭敬而謹慎 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
詞源與結構
漢代蔡邕《朱公叔鼎銘》
“虔恪機任,守死善道。”
——形容人物忠誠謹慎、堅守正道()。
元代吳全節《中嶽廟投龍簡》詩
“诏臣走登封,香币緻虔恪。”
——描述祭祀時以香火錢币表達恭敬( )。
明代李贽《禮誦〈藥師經〉畢告文》
“誦經衆僧虔恪無比。”
——體現宗教儀式中的虔誠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文獻( )。
《虔恪》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對宗教、信仰或道德忠誠、虔誠而不懈怠。
《虔恪》由部首虍和心組成,虍為四畫,心為四畫。
《虔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兩個表示虔誠和敬畏心态的字合成而成。
《虔恪》的繁體字為「虔恪」。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一些筆畫和結構可能有所變化。
1. 他對自己的信仰非常虔恪,每天都會去寺廟祈禱。
2. 她的虔恪行為給家人帶來了很多力量和勇氣。
虔誠、虔敬、虔誠禱告、虔信
虔誠、敬畏、謹慎
敷衍、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