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虔恪的意思、虔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虔恪的解釋

恭敬而謹慎。 漢 蔡邕 《朱公叔鼎銘》:“虔恪機任,守死善道。”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詞》:“恐乖彜法,更積過尤,唯夙夜在公,敢忘虔恪!” 明 李贽 《禮誦<藥師經>畢告文》:“誦經方至兩部,我喘病即減九分……此非佛力,我安能然?雖諷經衆僧虔恪無比,實 藥王菩薩 憐憫重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虔恪(qián kè)是漢語複合詞,由“虔”與“恪”二字組成,表示恭敬而謹慎的态度,強調内心誠敬與行為莊重的統一。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一、核心釋義

  1. 《說文解字》釋為“虎行貌”,引申為莊重、誠敬。《漢語大詞典》明确“虔”含“恭敬、誠心”之義(如“虔誠”)。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虍部》;《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8頁。

  2. 《爾雅·釋诂》注“敬也”,指謹慎、恭謹。《康熙字典》引《書·盤庚》“恪謹天命”,強調言行慎重。

    來源:《爾雅·釋诂》;《康熙字典·心部》。

  3. 複合義

    “虔恪”合成後,見于《國語·周語》:“虔恪于農”,韋昭注:“虔,固也;恪,敬也。”指堅定不移的恭敬态度,多用于描述對職責、禮制的嚴肅履行。

    來源:《國語·周語上》;韋昭《國語注》。


二、古典文獻用例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虔恪”仍保留古義,但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宗教儀式、傳統禮儀描述),強調發自内心的敬慎态度。例如:

“他對傳統文化秉持虔恪之心,一絲不苟地研習古禮。”


四、權威詞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恭敬謹慎。”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10卷,第1063頁。

    線上查閱(需訂閱訪問)。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收錄為書面語詞,釋義同“虔誠而恭謹”。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52頁。


五、語義關聯辨析


注:以上文獻來源可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國學大師網)或圖書館紙本查閱。部分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虔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kè,表示恭敬而謹慎 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

    • 指态度恭敬且謹慎,強調内心的真誠與外在行為的嚴謹結合( )。
    • 在古漢語中,“虔”本義為恭敬,“恪”表示謹慎、恭守,二字組合強化了莊重的含義。
  2. 詞源與結構

    • “虔”出自《說文解字》,意為“虎行貌”,引申為敬畏;“恪”源自“敬也”,強調持守規範。組合後體現“敬畏且自律”的語義()。

文獻用例

  1. 漢代蔡邕《朱公叔鼎銘》

    “虔恪機任,守死善道。”
    ——形容人物忠誠謹慎、堅守正道()。

  2. 元代吳全節《中嶽廟投龍簡》詩

    “诏臣走登封,香币緻虔恪。”
    ——描述祭祀時以香火錢币表達恭敬( )。

  3. 明代李贽《禮誦〈藥師經〉畢告文》

    “誦經衆僧虔恪無比。”
    ——體現宗教儀式中的虔誠态度()。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文獻( )。

别人正在浏覽...

阿隱八關齋鮑清風敝舌滄浪瞠呼其後竄據大副埭岸黛巘到頂丁時剟拾礬山水煩暑伏曆撫庥浮溢格于成例騧馬含糊不明汗如雨下河雲花椒鞯蓋谫庸經售積慶開從空頭話口頭交陋素懋能内憂外患甯省批反平健譜圖羟基前漢青鬒輕裝氣雄人物認賊爲父榮序三三五五舍帳霜營庶府铄金速寫畫塌心亭場土門五一節俠牀諧波信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