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禫的意思、服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禫的解释

服丧期满。禫,除服之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自言家在此南十餘里,夫死无儿,今服禫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禫是古代中国丧礼中的重要仪式,指丧期满后举行的除服祭祀,标志着正式结束守丧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含义

服禫(fú dàn)由“服”与“禫”二字组成:

二、仪式时间与流程

根据《仪礼·士虞礼》记载,禫祭在父母去世后第二十七个月(一说二十五个月)举行。仪式包含:

  1. 祭祀环节:向逝者致祭,告慰亡灵。
  2. 除服环节:家属脱去丧服,更换常服。
  3. 宴饮环节:结束后与亲友共食,象征生活恢复正常。

三、历史依据与典籍出处

  1. 《礼记·丧服小记》:“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 郑玄注:“中月,间一月也。禫,祭名也。”
  2. 《仪礼·士虞礼》详细记载禫祭的流程与祝辞,是研究周代丧礼的核心文献。

四、文化意义

禫祭体现了传统丧礼“以礼节哀”的思想,通过仪式化的过渡,引导生者从哀痛回归日常生活,同时强化宗族伦理秩序。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禫字释义
  2. 《仪礼·士虞礼》(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原文链接
  3. 《礼记·丧服小记》(国学导航):原文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服禫”是古代丧礼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服禫”指服丧期满后举行的除服祭祀仪式,标志着丧期的正式结束。其中“服”指服丧,“禫”为除服之祭。这一仪式后,生者恢复日常生活,不再受丧期礼仪约束。

  2. 时间周期
    根据传统礼制,父母去世后需服丧二十七个月(约两年三个月),称为“三年之丧”。服禫仪式通常在第二十七个月末举行,但不同文献对具体时长存在差异(如二十五或二十七个月)。

  3. 仪式意义
    “禫祭”是丧礼的最后环节,属于“吉祭”范畴,象征从哀痛过渡到正常生活。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某寡妇在“服禫”后自称丧期已满,可重新参与社会活动。

  4. 文化背景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以孝为本”的伦理观念,通过严格的时间规定和祭祀程序,强化家族纽带与社会秩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轨或历史演变,可查阅《仪礼》《礼记》等典籍,或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笨窳辩口利舌博闻辩言不入眼不约儿赤超今冠古圌山答策蟷蜋递禀钝迟废阙蜚声斐什凤管鸾箫奉坐公共课勾罗鹤颈鸿雪踪患子简贤附势矫革解放区禁暴静乱金篦刮目九津句留开法诳侮历练免虑迷茫瞑工民主社会主义麋首拏获内允辟芷泼口认错山公启事梢梢甚或恃险饰言世尊水壶死灰随踵而至饕餮之徒偷漏吐茵外简内明相骂榜嚣华西蟾昕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