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逖的意思、糾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逖的解釋

亦作“ 糾剔 ”。亦作“糺逖”。1.督察懲治。《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杜預 注:“逖,遠也;有惡於王者,糾而遠之。” 楊伯峻 注引 惠棟 補注:“《魯頌》‘狄彼東南’, 鄭 箋雲:‘狄當為剔。剔,治也。’此《傳》當訓為治也。”《隸釋·漢範式碑》:“糾剔瑕慝,六教允施。”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替否疊進,将何糺逖。”《舊唐書·郭子儀傳》:“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羣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餗之憂,實盈寤寐。”

(2).督責糾正。 唐 柳宗元 《序飲》:“有資絲竹金石之樂以為和者,有以促數糺逖而為密者。” 宋 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伏乞朝廷速賜選擇總練通方老於智謀之士,前來 建康 ,糾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尋前史規畫縝密之舊。” 清 錢謙益 《龔府君墓志》:“餘聞君故遊於酒人,觥籌交錯,糺逖促數,往往能困其座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糾逖”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督察與驅離兩層動作。《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督察懲處,使遠離惡行”,體現了古代社會治理中“糾察不正”與“肅清奸邪”的雙重職能。

從構詞角度分析:

  1. “糾”取自《說文解字》中“繩三合也”的本義,引申為矯正、督察,《周禮·天官》有“糾萬民”的用法,指督察百姓行為。
  2. “逖”源自《尚書·多方》“離逖爾土”的記載,孔穎達疏解為“使遠離故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杜預注更明确“逖謂遠而去之”。

典籍典型用例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糾逖王慝”,西晉杜預注:“有惡于王者,糾而遠之。”此句完整呈現了該詞的實踐邏輯:先通過監察機制發現危害王權的惡行,繼而采取驅逐措施維護統治秩序。清代經學家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特别強調:“糾其慝而逖之,謂舉其慝于遠地”,突顯了古代司法與行政手段的結合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糾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督察懲治
    指對錯誤或惡行進行監督和處罰。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糾逖王慝”,意為糾察并懲治危害周王的惡人。

  2. 督責糾正
    強調督促和修正偏差行為。如唐代柳宗元《序飲》中“糺逖促數”,形容通過嚴格督促達到周密的效果。

二、古籍引證

三、其他釋義與争議

四、使用建議

(如需完整古籍例句或更多考證細節,可參考、4的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忖镖局撥爐博聞勃欝峬峭産媪抄更紙乘丘徹俎村強丹景釣船雕文織彩跌蕩放言返舌副闆,輔助闆,底闆甘腴亘屏跟人官殺弘量駕龍獎項金紅進退觸籬救難船軍社科率曠日引久蠟千兒了理聊賴粝粱詈夷為跖聾蟲落墨孟春廟主盤羞清甲傘兵三字燒尾神膏甚緊畲太君十八學士絁裘十指倉手印水淨鵝飛舒舒隨逐淘澄飛跌陶管條正磈砢溫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