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事覽文。謂處理政務。 晉 潘嶽 《西征賦》:“於是孟秋爰謝,聽覽餘日,巡省農功。”《北史·魏紀三·孝文帝》:“聽覽政事,從善如流。”《舊唐書·顔真卿傳》:“陛下捨此不為,使衆人皆謂陛下不能明察,倦於聽覽,以此為辭,拒其諫諍。”《宋史·真宗紀三》:“朕聽覽之暇,以翰墨自娛,雖不足垂範,亦平生遊心於此。”
“聽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構成
由“聽”(傾聽)和“覽”(觀賞)組合而成,表示傾聽并觀賞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對音樂、藝術或自然景觀的欣賞。
發音:tīng lǎn。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藝領域,例如:
原始詞義
指處理政務時聽取意見、閱覽文書,常見于曆史典籍。例如:
延伸用法
古代帝王或官員通過“聽覽”體現勤政,如晉代潘嶽《西征賦》中“聽覽餘日,巡省農功”描述政務視察。
“聽覽”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聽覽,意思是聆聽和觀賞。聽指通過耳朵接收聲音,欣賞音樂或言語的内容;覽指通過眼睛觀看,欣賞視覺作品。
聽覽的拆分部首是耳和目,耳的拼音是'ěr',目的拼音是'mù'。耳的部首筆畫數是4,目的部首筆畫數是5。
聽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詩經·小雅·車鄰》中有“楚楚歌兮,無所聽兮,無所覽兮”這樣的句子,其中的“無所聽兮,無所覽兮”指的就是無所聆聽和觀賞。
聽覽的繁體字是聽覧。
在古時候,聽覽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聽的古代寫法是“耳”,覽的古代寫法是“覧”。這兩個字都與現代的部首有些不同。
他組織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讓我們盡情享受音樂的聽覽之樂。
聆聽、觀賞、欣賞、賞心悅目。
欣賞、鑒賞、領略。
忽略、漠視、壞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