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鞮曲的意思、銅鞮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鞮曲的解釋

《白銅鞮歌》。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鎮 ,有童謡雲:‘ 襄陽 白銅蹄,反縛 揚州 兒。’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 揚州 之士,皆面縛,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 沉約 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堯臣 《送周谏議知襄陽》詩:“裡兒尚唱《銅鞮曲》,耆舊争隨畫鹿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鞮曲是古代中國音樂與文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起源

“銅鞮”原為春秋時期晉國宮殿名,位于今山西省沁縣境内。《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今銅鞮之宮數裡”,指晉平公所建的豪華宮殿。後以宮殿名代指宮廷樂曲,形成“銅鞮曲”。其曲調最初為晉國宮廷樂舞所用,屬雅樂範疇,内容多與宴飨、禮儀相關。

二、文學化引申

漢代以降,“銅鞮曲”逐漸演變為樂府詩題。據《樂府詩集》收錄,該曲屬“雜曲歌辭”,主題多涉及宮怨、離愁或曆史興歎。南朝詩人王融《奉和纖纖詩》中“銅鞮思無盡,夜夜尚逶迤”,即以曲名寄托哀婉之情。唐代李白《襄陽曲》中“銅鞮碧玉蹄,障泥護錦鞯”亦化用此典,暗喻奢華易逝。

三、文化符號意義

在詩詞中,“銅鞮”常作為雙重意象:

  1. 宮廷象征:代指帝王權勢與奢靡生活,如李颀《送康洽入京》中“銅鞮歌裡莫辭頻”;
  2. 滄桑載體:寄托朝代更疊的慨歎,如蘇轼《渚宮》詩“誰能為我挽銅鞮,回首荊門暮煙碧”,借曲名抒懷古之思。

四、曲調特征考據

據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銅鞮曲屬“西曲”變體,結構為“和聲聯章”,即主唱段後接衆人幫腔。其旋律特征已不可考,但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注“銅鞮調急”,推測節奏較為急促,情感表達強烈。

五、流變與影響

南北朝至唐為創作高峰,宋代後逐漸脫離音樂本體,成為純文學意象。明清文人多沿用其典,如王士禛《銅鞮巷》以地名追憶曲調淵源,但實際演奏形式至明代已失傳。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銅鞮”詞條;
  2. 《樂府詩集》(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七十四·雜曲歌辭;
  3.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4.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論西曲部;
  5.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古籍出版社)曲調考異篇。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文獻鍊接,暫标注權威紙質文獻來源,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檢索相關書目。)

網絡擴展解釋

銅鞮曲是中國古代樂府詩的一種曲名,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銅鞮曲即《白銅鞮歌》,又稱《襄陽蹋銅蹄》,屬于樂府清商曲的類别。名稱中的“銅鞮”可能與襄陽地區的地名或馬具相關。

  2. 曆史起源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梁武帝蕭衍在雍鎮時,民間流傳“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的童謠,後其起兵以鐵騎獲勝,應驗了謠谶。稱帝後,他據此創作新曲,并命沈約共同填詞,最終形成《銅鞮曲》。

  3. 文學引用
    宋代梅堯臣在《送周谏議知襄陽》中寫道:“裡兒尚唱《銅鞮曲》,耆舊争隨畫鹿車”,可見該曲調在襄陽民間仍有傳唱。

  4. 曲調特點
    作為樂府清商曲,其風格可能兼具民歌的通俗性與宮廷音樂的雅緻,但具體旋律已失傳,僅存相關詩文記載。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與詩詞例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樂府詩集》或《隋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艾豭案發白額将軍吵喜調運二铢錢發炎風豔福柄黻裘缟帶搞衛生更事歸阙果臝古遠悍亟好來寳後辟後肢會商狐續加油解額進善黜惡金玉其質觊觎空構潰潰癞須良月落荒而逃滿心歡喜洴淜乾臯淺聞小見窮冬秋高拳縮全體學三六九比勢尚方劍水影體狀同甲褪色侂生駝橐瓦窦妄動違滅威脅利誘文君新醮文章經濟握君五陵豪氣險魄嚣號消褪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