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白銅鞮歌》。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鎮 ,有童謡雲:‘ 襄陽 白銅蹄,反縛 揚州 兒。’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 揚州 之士,皆面縛,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 沉約 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堯臣 《送周谏議知襄陽》詩:“裡兒尚唱《銅鞮曲》,耆舊争隨畫鹿車。”
銅鞮曲是中國古代樂府詩的一種曲名,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銅鞮曲即《白銅鞮歌》,又稱《襄陽蹋銅蹄》,屬于樂府清商曲的類别。名稱中的“銅鞮”可能與襄陽地區的地名或馬具相關。
曆史起源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梁武帝蕭衍在雍鎮時,民間流傳“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的童謠,後其起兵以鐵騎獲勝,應驗了謠谶。稱帝後,他據此創作新曲,并命沈約共同填詞,最終形成《銅鞮曲》。
文學引用
宋代梅堯臣在《送周谏議知襄陽》中寫道:“裡兒尚唱《銅鞮曲》,耆舊争隨畫鹿車”,可見該曲調在襄陽民間仍有傳唱。
曲調特點
作為樂府清商曲,其風格可能兼具民歌的通俗性與宮廷音樂的雅緻,但具體旋律已失傳,僅存相關詩文記載。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與詩詞例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樂府詩集》或《隋書》原文。
《銅鞮曲》是一部民間曲藝作品的名稱,充滿了古樸、傳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唱、念、讀、評、說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戲曲,通常由民間藝人在農村地區進行表演。該曲以豐富的音調變化和優美的曲調為特點,以生動的形象、質樸的語言為主要手段,表達了人們對生活、情感、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感受。
《銅鞮曲》的拆分部首為金(钅)和鞥(革),總共包含21筆畫。
《銅鞮曲》最早源自中國古代的民歌,流傳于山西、陝西等地。它起源于農民在勞動中為了消除疲勞、宣洩情感而創作的歌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銅鞮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銅鞮曲」。
在古時候,「銅鞮曲」的漢字寫法為「銅鞮曲」。
1. 他擅長演唱《銅鞮曲》,深受觀衆的喜愛。
2. 這首《銅鞮曲》的歌詞優美動人,讓人陶醉其中。
1. 銅鞮:指銅制的鞮,古代士兵戰争時所佩戴的盔甲。
2. 曲藝:指一種表演形式,以講述故事、演唱、說笑為主要内容。
《銅鞮曲》的近義詞有銅劇、銅版戲等。
《銅鞮曲》的反義詞為現代戲曲、流行音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