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國的意思、封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國的解釋

(1).封土立國。《周禮·夏官·大司馬》:“制畿封國,以正邦國。” 鄭玄 注:“封,謂立封於疆為界。”《漢書·諸侯王表》:“立爵五等,封國八百。”

(2).指所封之國。《國語·晉語三》:“既敗而誅,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國。” 韋昭 注:“不可以守封國。”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叙》:“ 漢祖 封國過制,反者更起,累世乃定。”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國》:“ 唐 宋 以下,封國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國是漢語中承載曆史政治制度的核心詞彙。《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子弟或功臣所建立的邦國”,特指周代分封諸侯形成的政治體系。該制度最早見于《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通過裂土分疆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在曆史沿革層面,封國制度經曆了三個階段演變:西周時期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等級架構;漢代推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僅食租稅不治民;至明清演變為虛封爵位,如《明史·職官志》載親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從社會功能分析,封國制度兼具政治平衡與文化傳播雙重作用。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閻步克指出,該制度既通過血緣紐帶維系政權穩定,又推動中原禮樂制度向邊遠地區輻射。現代漢語中,“封國”衍生出“封閉自守的區域”比喻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該引申用法,例證如“思想不能成為自我封國”。

文化意象方面,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常象征權力秩序,李白《古風》詠“周室複隆崇,分封立強藩”即暗含對分封制度的反思。考古發現如山東曲阜魯國故城遺址,為研究封國城建規制提供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封國”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定義

  1. 封土立國
    指統治者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宗室、功臣或先代貴族,允許他們在指定區域内建立相對獨立的政權。例如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封邦建國”将同姓王族分封到各地,形成諸侯國()。

  2. 所封之國
    即受封者建立的政權實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晉等諸侯國()。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起源:西周初年,周武王和周公為鞏固統治,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給宗室、功臣及歸順的部落首領()。
運作方式:

作用:


三、典型案例

周朝是封國制度的代表,通過分封制延續了800年統治。例如:


四、演變與終結

漢代曾短暫恢複分封制,但唐宋後封國逐漸虛化,僅保留爵位名號而無實際領地()。這一制度最終被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取代。

别人正在浏覽...

安育辦房巴山度嶺辯事不能沖橹沖塌傳警楚翼躭捱點石成金方俗福過災生狗馬關尺龜玉毀椟合伯膊徽顯滹沱麥飯簡集澆苛荊雞錦冒禁食極音絕倫闿陽口材浪頭臉膛曆室裡向離言露天礦麻渣靡騁民學謀道惄然歐陽詢缥玉嚬呻破譯前魚情見于色清漳熱悶三災失官壽昌守器瞤息娑羅頽墊外呈答問候五親六眷戊夜銷售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