躭捱的意思、躭捱的詳細解釋
躭捱的解釋
耽擱,耽誤。 元 陳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則説道 李沙陀 隨後軍來,莫躭捱,準備着犒賞金帛,顯你那捉将挾人那手策。” 明 湯顯祖 《紫钗記·劍合钗圓》:“虛飄飄躭捱了己身,軟咍咍沒個他豐韻。”
詞語分解
- 躭的解釋 躭 ā 同“耽”②。 筆畫數:; 部首:身; 筆順編號:
- 捱的解釋 捱 á 同“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躭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ān ái,主要用于古代文學或方言中,其核心含義為耽擱、拖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躭:同“耽”,意為“耽擱、延遲”。
- 捱:本義為“拖延、勉強承受”,引申為“緩慢進行”。
- 組合義:兩字疊加後,強調因拖延或被動等待而導緻事情被耽誤的狀态。
2.文獻用例
- 元代戲曲《存孝打虎》第一折中提到:“莫躭捱,準備着犒賞金帛”,意為“不要拖延,盡快準備賞賜”。
- 明代湯顯祖《紫钗記》中“虛飄飄躭捱了己身”,描述因拖延而虛度時光的無奈。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因主觀拖延或客觀阻礙導緻時間浪費,如:“因事躭捱,未能赴約”。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方言表達。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耽擱、拖延、延誤。
- 關聯詞:捱磨(緩慢拖延)、捱延(勉強拖延)。
“躭捱”是帶有古語色彩的動詞,強調因拖延或被動等待造成的耽誤,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無奈、焦慮)。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元代、明代戲曲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躭捱(dān ài)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忍受、忍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躭”部表示人的形象,而“捱”部則表示站立或承受的意思。筆畫數目上,躭捱共有11畫。
躭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些變體字。在繁體字中,躭捱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用相同的部首和筆畫來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躭捱并沒有單獨作為一個詞出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組合其他漢字來創造一些具有相似意思的詞語,例如躭受(dān shòu)和忍捱(rěn ài)等。
躭捱有一些近義詞,例如忍受(rěn shòu)、忍耐(rěn nài)和忍辱(rěn rǔ),它們都表達了忍受不良環境或困難的意思。與躭捱相反的詞語是迅捷(xùn jié)和堅持(jiān chí),它們表示不服從、不忍受或堅持自己的信念。
例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躭捱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困境,隻有通過忍耐和堅持,我們才能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
以上就是關于躭捱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