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本謂不能縱馬奔馳。後以喻不能施展抱負。 清 侯方域 《送何子歸金陵序》:“賦詩言志,往往各有期許,壯以遠,從容以愉。未嘗有促促靡騁之思,悵悵可憐之狀也。”
"靡騁"(拼音:mǐ chěng)是漢語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分層解釋如下:
一、出處溯源
源自《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的"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原句描繪了詩人環顧四方、天地狹窄而無處馳騁的場景,字面指空間局促導緻無法縱馬疾馳。
二、本義與引申義
三、曆史用例
清代侯方域在《送何子歸金陵序》中曾用"促促靡騁之思"表達受束縛的苦悶,延續了《詩經》中受限于現實、難以舒展心志的意象()。
四、語義結構
"靡"為否定詞(無、不能),"騁"指縱馬疾馳,二字組合強化了"徹底無法行動/發展"的被動狀态。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靡騁》(mí chěng)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放縱、妄為、不受束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靡》的拆分部首為革,共計13個筆畫;
《騁》的拆分部首為馬,共計14個筆畫。
《靡騁》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在小說中,作者用“靡騁”來形容賈寶玉放縱自我、縱情享樂的行為。
《靡騁》的繁體寫法為「靡騁」。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靡騁》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靡」有時被寫作「糜」,「騁」有時被寫作「騁」。
例句:
1.他放縱了自己,靡騁于享樂之中。
2.年輕人應當避免靡騁,要有自律和責任感。
組詞:
靡麗、靡費、靡然、靡靡之聲、靡費功夫。
近義詞:
放浪、放縱、放肆、縱情。
反義詞:
節制、克制、克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