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馮異傳》載: 劉秀 稱帝前,自 薊 東南馳至 饒陽 無蒌亭 ,衆皆饑疲。 馮異 上豆粥。及至 南宮 ,遇大風雨, 異 複進麥飯菟肩,因複渡 滹沱河 至 信都 。 劉秀 稱帝後,诏賜 異 以珍寶衣服錢帛,曰:“倉卒 無蔞亭 豆粥, 虖沱河 麥飯,厚意久不報。”後因稱粥或麥飯為“滹沱飯”或“滹沱麥飯”。 宋 陶穀 《清異錄·馔羞》:“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孫 豆粥之薦。至今西北州縣有號粥為‘滹沱飯’者。” 宋 範成大 《初四日東郊觀麥苗》詩:“相将飽喫 滹沱 飯,來聽林間快活啼。”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五·侑食樂章》:“諧八音,繼三歎;請觀 漢祖 用兵時,為嘗 馮異 滹沱 飯。”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八章一:“ 元璋 嘗時對臣下說皇後的賢德,提起當年的炊餅,比之為 無蒌 豆粥、 滹沱 麥飯。”
“滹沱麥飯”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記載及現代釋義綜合闡述如下:
“滹沱麥飯”字面指粥或麥飯,但實際源自東漢初年的典故,特指困境中獲得的簡樸食物,後引申為艱難時刻的恩惠或患難相助的情誼。
據《後漢書·馮異傳》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後漢書·馮異傳》或《朱元璋傳》第八章。
《滹沱麥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用麥子制作的飯菜。這種飯菜是以麥子作為主要成分制作而成,具有特殊的口感和營養價值。
根據《康熙字典》,《滹沱麥飯》可以拆分為“滹”、“沱”兩個部首。其中,“滹”部的拆分為“氵”(三點水)和“忽”;“沱”部的拆分為“氵”和“它”。
根據筆畫計算,“滹”部有9畫,而“沱”部有8畫。
《滹沱麥飯》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麥子是中國南方地區的一種重要糧食作物,因此人們将麥子用來制作飯菜,形成了這個稱謂。
在繁體漢字中,“滹沱麥飯”可以寫作「滹沱麥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按照古代的寫法,《滹沱麥飯》可以寫作“滹沱麥飯”。
1. 今晚的晚餐我準備好了,有滹沱麥飯、炒青菜和烤雞翅。
2. 這家餐館的招牌菜是滹沱麥飯,很多人都來嘗試。
- 麥粉
- 麥片
- 麥稈
- 烤麥餅
- 麥飯
- 麥粥
- 麥類飯菜
- 白米飯
- 小麥面條
- 玉米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