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魚的意思、前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魚的解釋

(1).《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 與 龍陽君 共船而釣。 龍陽君 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蹇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将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因以“前魚”喻失寵而被遺棄的人。 南朝 齊 陸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 子瑕 矯後駕, 安陵 泣前魚。” 唐 鄭錫 《玉階怨》詩:“前魚不解泣,共輦豈關羞。”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怕湘雲漸闌,前魚堪怨,初心還變。”

(2).比喻陳舊的事物。 梁啟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 斯密氏 之學説,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為前魚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前魚"是漢語中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失寵或被遺棄的舊人。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的龍陽君典故:魏王與寵臣龍陽君釣魚時,龍陽君見新釣的魚取代前魚而被棄,聯想到自身命運而泣。後世由此提煉出"前魚"意象,引申出三重内涵:

一、字面本義指先前捕獲的魚,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首先釋義為"被後來者替代的魚"(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這層含義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中"甯作前魚怨,毋為曲木容"即取此意。

二、典故引申出失寵者的代稱,《辭源》将其注解為"喻失寵被遺棄之人"(來源:中華書局《辭源》第三版)。這種用法在唐宋詩詞中頻繁出現,如李商隱《飲席代官妓贈兩從事》"新人橋上著春衫,舊主江邊側帽檐"即暗用此典。

三、哲學層面蘊含盛衰無常的辯證關系,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評點該典故時指出:"前魚之泣,非悲魚也,悲夫勢移而愛弛也"(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陔餘叢考》校注本)。這種對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使該詞成為古代文學中隱喻世态變遷的重要符號。

現代語言研究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語用特征:多用于君臣、主仆或兩性關系中地位更替的語境(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已顯著降低,主要保留在成語"前魚之泣"及文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前魚”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典故來源與核心含義

“前魚”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龍陽君與魏王釣魚的故事:龍陽君在釣魚時,因聯想到自己可能像之前釣到的小魚一樣被抛棄而落淚。魏王詢問原因,龍陽君答道:“臣最初釣到魚時欣喜,但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想丢棄之前的小魚。如今臣受寵于王,但天下美人衆多,臣恐終将被棄如前魚。”
核心比喻:指失寵或被遺棄的人,常見于古代詩詞,如:

二、引申含義

在近代語境中,“前魚”還被用來比喻陳舊或過時的事物。例如梁啟超在《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中寫道:“斯密氏之學說,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為前魚矣。”


  1. 本義:因失寵遭棄之人(源自戰國典故);
  2. 引申義:陳舊過時的事物(多見于近代文獻)。
    該詞承載了曆史隱喻與文化變遷的雙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備閲鄙臣鬓鬒不惟財布蠶簇城市氣候電力線典言洞朗惇明法誡語放下屠刀奉命感觸龜鹄還受黑毵毵黃中李懽燕徽徽鬋鬓建分講兵驕劣駕駛員均停開口貨锒铛入獄老父老湫兩劑簾帷輘轹落不是羅掘俱窮廟殿廟會民選睦雍鷗閣賠價鋪路七月流火畎畆染溺山樊上陵始創失漏獸镮水操天弓通巢望衡握固物彙汙亵相如檄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