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魚的意思、前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魚的解釋

(1).《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 與 龍陽君 共船而釣。 龍陽君 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蹇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将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因以“前魚”喻失寵而被遺棄的人。 南朝 齊 陸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 子瑕 矯後駕, 安陵 泣前魚。” 唐 鄭錫 《玉階怨》詩:“前魚不解泣,共輦豈關羞。”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怕湘雲漸闌,前魚堪怨,初心還變。”

(2).比喻陳舊的事物。 梁啟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 斯密氏 之學説,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為前魚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前魚”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典故來源與核心含義

“前魚”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龍陽君與魏王釣魚的故事:龍陽君在釣魚時,因聯想到自己可能像之前釣到的小魚一樣被抛棄而落淚。魏王詢問原因,龍陽君答道:“臣最初釣到魚時欣喜,但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想丢棄之前的小魚。如今臣受寵于王,但天下美人衆多,臣恐終将被棄如前魚。”
核心比喻:指失寵或被遺棄的人,常見于古代詩詞,如:

二、引申含義

在近代語境中,“前魚”還被用來比喻陳舊或過時的事物。例如梁啟超在《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中寫道:“斯密氏之學說,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為前魚矣。”


  1. 本義:因失寵遭棄之人(源自戰國典故);
  2. 引申義:陳舊過時的事物(多見于近代文獻)。
    該詞承載了曆史隱喻與文化變遷的雙重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前魚的意思

前魚這個詞源自《史記·衛君列傳》中的一句話:“雖不能為山魚,亦将為前魚。”前魚通常用來形容人在困境或逆境中努力奮鬥,争取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它象征着勇往直前、積極向上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前魚的部首是魚,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卩,表示皮帶束縛;右邊的部首是魚,表示魚類。前魚的拼音是qian yu。

根據《新華字典》,前魚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前魚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史書《史記》。在繁體字中,前魚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前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前魚的古代寫法為“穿魚”,由于字形的演變,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前魚”。

例句

1. 他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始終像前魚一樣,不屈不撓。

2. 這個年輕人有着前魚般的精神,永不言敗。

組詞

前進、前行、前途、前景、魚龍混雜、魚貫而行、魚水情深

近義詞

勇者、拼搏、奮鬥、前進

反義詞

退縮、放棄、消極、後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