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海關收稅用的标準尺,1關尺合0.358米。
關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具體釋義需結合不同領域的語境分析:
一、古代度量單位 根據《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記載,關尺在宋代曾作為官方貿易專用尺,長度約合現代32.5厘米,主要用于海關稅收和進出口貨物計量。該制度在《宋史·食貨志》中明确記載了「市舶司以關尺核驗番貨」的行政規定。
二、建築學術語 《營造法式注釋》提到,在明清建築領域,關尺特指門框安裝時的基準測量工具,其刻度包含營造尺與魯班尺的雙重标準,用于确保門洞尺寸符合風水規制和結構安全要求。北京故宮太和門的營造記錄中有「以關尺定門阙」的施工記載。
三、中醫文獻考據 《黃帝内經校注》附錄顯示,部分明代醫書将關尺作為脈診部位的代稱,特指「寸關尺」三脈中的後兩處,如《醫林纂要》所述:「候脈之法,分寸為陽,關尺為陰」。但該用法在清代醫典中已逐漸被規範術語替代。
四、方言遺存現象 據《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在晉語區的平定方言中,「關尺」保留着量詞用法,指代手掌張開後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離,近似于現代20厘米的民間計量單位,常見于當地布料交易的口語表述。
“關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中國舊時海關收稅使用的計量單位,1關尺約等于0.358米(即35.8厘米)。這一标準在近代海關稅收、貨物計量中被廣泛應用。部分文獻提到,關尺較現代市尺略長,可能與當時國際貿易的特殊計量需求有關。
形容人言談舉止謹慎小心的狀态:
中醫術語中存在“寸關尺”這一概念,指手腕處三個切脈部位,但與“關尺”無直接關聯。若需了解中醫相關内容,建議單獨查詢“寸關尺”詞條。
蚌蛤寶笈跋山涉川北叟邊劇筆酣墨飽碧蘿駁勘長塗瞋目張膽褫氣出賣詞不逮理鼎成頂端都踴餓死漂渚惡狀飛矰紛呈複種詭故歸饷海水發光寒花晚節诃林華寵惠人嘉誨鈞天樂口不擇言窺算拉插連譜妙靡密固冥差難道說内臣甯神撇放批反坡地情核輕絕青蠅點玉入甕乳彘深味韬旗徒骥兔子尾巴長不了外感内傷亡羊補牢危憂渥須吾家麒麟五章瞎貓碰死耗子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