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霜。 晉 張協 《七命》:“飛霜迎節,高風送秋。”《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 燕 地。” 李善 注:“《淮南子》曰: 鄒行 盡忠於 燕惠王 , 惠王 信譖而繫之, 鄒子 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後因用以指冤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飛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風影敷衍。” 吳梅 《自題風洞山傳奇八絕句》之五:“西曹鑄就飛霜獄,十二金牛挽不來。”
(2).猶飛白。 唐 王昌齡 《箜篌引》:“搖筆飛霜如奪鉤,鬼神不得知其由。”參見“ 飛白 ”。
(3).猶清新。 前蜀 杜光庭 《醮泸州安樂山詞》:“雖申降福之儀,幾闕飛霜之韻。”
"飛霜"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自然現象本義 指霜雪飄落的自然現象,《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飄動的霜",多用于描繪深秋或初冬時節霜霰紛飛的景象。例如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空裡流霜不覺飛",即用此意象營造清冷意境。
二、文學比喻義
刑獄嚴酷的象征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比喻用法"喻嚴正的法令",源自《後漢書·袁安傳》典故,後世常用"六月飛霜"比喻冤獄。
肅殺氛圍的營造 在詩詞中常作意象詞使用,如李白《古風》"征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力盡功不贍,千載為悲辛。"其中"飛霜早淅瀝"借自然現象隱喻戰亂肅殺之氣。
該詞在《佩文韻府》《骈字類編》等古籍中均有記載,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文學性用法,常見于詩歌創作與曆史題材文學作品。
“飛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降霜的自然現象,常形容冬季寒冷天氣中霜花飄落的景象。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張協《七命》:“飛霜迎節,高風送秋”,後成為文學中描繪寒冷氣候的常用意象。
象征冤獄
典故出自《淮南子》:戰國時鄒衍因燕惠王聽信讒言被囚,仰天痛哭竟使夏日飛霜,後以“飛霜”暗喻冤屈。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飛霜冤,不比黑盆冤”。
書法術語
唐代王昌齡《箜篌引》中“搖筆飛霜如奪鈎”提及“飛霜”,此處指書法中的“飛白”筆法(筆畫中留有空白)。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典故和現代詞典釋義,完整文獻可參考《淮南子》《桃花扇》等原著。
傍瞻暴桀包羅萬象不從愁腸九回創垂翠籙悼悔大字燈盡油幹斷度兒大不由娘耳聞不如目見額外負擔服牛乘馬枸桹勾針關煞貴身還棹黑丑衡璜河山帶砺魂飛天外漸導集成祭公筋角金融家舊服恺風口讒口蜜腹劍老規矩了法冷竹靈蛇柳聖花神龍扈魯連矢論心馬水車龍末視泥水木匠陪禮批行遣遇情私請狀書觀説方便說誇驷馬高蓋訟辭天下脊通商口岸望衡對宇汙糟曉發銷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