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木則楓柙櫲樟,栟櫚枸桹。” 劉逵 注引《異物志》:“枸桹,樹也。直而高,其用與栟櫚同。栟櫚,出 武陵山 ;枸桹,出 廣州 。”一本作“ 枸榔 ”。
“枸桹”是古代文獻中對棕榈科植物桄榔的别稱,亦作“姑榔”“桄桹”,現多寫作“桄榔”。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描述其“樹似栟榈,皮可作绠”,指其樹幹高直、外皮纖維堅韌的特征。據《本草綱目》記載,桄榔的髓心可提取澱粉,稱為“桄榔面”,古時用作糧食;花序汁液可制糖,稱為“桄榔糖”,具有藥用價值。現代植物學将其歸類為Arenga pinnata,分布于華南、東南亞熱帶地區。
需要注意的是,“枸桹”一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建議使用現代通用名稱“桄榔”或學名進行表述。若需考據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可參考《齊民要術》《南方草木狀》等農學典籍。
“枸桹”是一個較為冷僻的古代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考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木名
“枸桹”指一種樹木,常見于古代文學典籍。例如《文選·左思<吳都賦>》記載:“木則楓柙櫲樟,栟櫚枸桹”,劉逵注解引《異物志》稱其“直而高,用途與栟櫚(棕榈)相似”,并提到産地為廣州。
形态與用途
該樹樹幹筆直且高大,材質與棕榈相近,可能用于建築或器具制作,但具體細節因記載簡略而存疑。
建議進一步查閱《異物志》《吳都賦》等原始文獻,或專業植物學資料以獲取更準确信息。
白綸拔樹撼山悲喜交集辯口利辭波斯眼裁衷晨門陳言務去尺布鬥粟從兄弟門中盜抾打旋磨兒調刺凋固二尺四寸販豎腐朽幹部高台個頭弓藏公幄股掌侯岡節貨錦素狷隘蕨薇可作梁益禮院樓屋瞀容迷觑眼末大女人拜嫳屑鋪面清帳瓊佩泣訴羣望三山客啬刻山黛閃射勝利施然時要水祥戍卒所在皆是鐵肩退課瓦伶微臣嵬峩五言絕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