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能言善辯。《韓詩外傳》卷四:“ 哀公 問取人。 孔子 曰:‘無取健,無取佞,無取口讒,健,驕也;佞,諂也;口讒,誕也。’” 許維遹 集釋:“讒本受義於鑱,故讒口一曰利口。”
“口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根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在回答魯哀公關于“取人”(選拔人才)的問題時提到:“無取健,無取佞,無取口讒”,并将“口讒”解釋為“誕也”,即虛妄、不實之言。因此,“口讒”原指能言善辯但言辭浮誇、缺乏實質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
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補充其為“在背後說壞話、中傷他人”,可能源自“讒”字本身的“讒言”屬性,結合“口”的言語功能,引申為暗中诋毀。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代多指浮誇善辯,現代可能偏向暗中诋毀。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韓詩外傳》原文及《說文解字》相關注解。
《口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口」和「言」,其中「口」是形聲部首,「言」是意符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1畫,其中「口」部分4畫,「言」部分7畫。
《口讒》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常常通過口頭傳播言語,而這種言語傳播有時候會帶有惡意的中傷、诽謗或造謠等行為。因此,「口讒」這個詞就出現了,用來描述這種惡意的口頭中傷、诽謗的行為。
《口讒》的繁體字為「口讒」。在繁體字中,「讒」字的下方多加一個「言」字,以強調和突出「言語」的含義。
在古時候,「口讒」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在古代印章中,「口讒」的寫法是将「鹹」字替換成「言」字,即為「言讒」。
他經常散布謠言,進行口讒他人。
她在背後口讒同事,破壞工作氛圍。
我的朋友遭受了他人的口讒,感到很傷心。
口舌、讒言、誣蔑
诽謗、中傷、謾罵
表揚、贊美、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