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的筋與角。古時多用于制弓。《周禮·天官·獸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 賈公彥 疏:“獸人所得禽獸,其中皮毛筋角,擇取堪作器物者,送入于玉府,拟給百工飾作器物。”《管子·山至數》:“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財物,苟合於國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魏書·蕭衍傳》:“北風轉勁,實筋角之時;沍寒方猛,正氈裘之利。” 唐 鮑溶 《塞上行》:“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二年》:“今者筋角濡弱,水潦方降,廢盛農之務,要難必利,此事之危者也。”
“筋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筋角”指動物的筋與角,主要用于古代弓箭制作。其中:
文獻出處 | 内容摘錄 |
---|---|
《魏書·蕭衍傳》 | “北風轉勁,實筋角之時” —— 強調氣候對筋角制備的影響 |
《資治通鑒》 | 提及筋角質量影響軍事決策,如“筋角濡弱”可能導緻作戰不利 |
可通過滬江詞典、百度百科及《周禮》原文進一步查閱詳細史料。
《筋角》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和「⺾」。部首「⺦」表示「肉」,部首「⺾」表示「角」。在《康熙字典》中,「⺦」又被稱為「⺼」,表示「肉」。
筋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筋角通常用來形容動物的骨骼和角質的部分,如牛角、鹿角等。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角質地堅硬、堅強的事物,以及人體骨骼、筋肉的強健和堅固。
針對筋角這個詞,繁體字的寫法為「筋角」。繁體字中「角」字和「角」字有相同的意義,都表示角質物。隻是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中,對于這個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部的字形是「⺼」,表示「肉」;「⺾」部的字形是「角」,表示「角」。
以下是幾個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筋角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堅硬、強健、剛毅;反義詞包括:柔軟、脆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