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ty port;trading port] 以前作為互不往來的總政策的例外而開放,根據條約與其他國家進行商業交往的中國、日本和朝鮮的海港、河流港口和内陸城市
通商口岸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政策開放給外國進行貿易活動的特定港口、城市或邊境地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商口岸(treaty port)是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壓力下,通過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的貿易節點。最初特指沿海沿江港口(如上海、廣州),後擴展至内陸城市(如重慶、武漢)。
與普通口岸(泛指所有貿易港口)不同,通商口岸特指條約強制開放的、具有半殖民地性質的特殊貿易節點。
如需了解具體條約口岸清單或經濟影響案例,可查閱《近代通商口岸》課件等文獻資料。
通商口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外界進行貿易和商業往來的入境或出境的地點。商務交流和國際貿易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通商口岸的發展和管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通(門,貝),商(口,日),口(口),岸(山,廠)。
來源:《通商口岸》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史》記載了明成祖朱棣設立的制度“通商口岸”的相關内容。
繁體:通商口岸(繁體:通商口岸)
古時候漢字寫法:通商口岸這個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例句:他們在通商口岸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活動。
組詞:對外開放、貿易往來、進出口、國際貿易。
近義詞:國際口岸、海關、貿易港口。
反義詞:封閉口岸、禁運區、貿易禁地。
【别人正在浏覽】